期刊文献+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比较研究——一种新经济社会学视角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目前,关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切入。本文利用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对两种模式作社会学方面探讨,深入阐述了“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社会网络,并就两张网络各自的典型特征,分析了它们产生的必然性,同时,因蕴藏于社会网中的社会资本稀缺程度不同,使“苏南模式”在发展初期较“温州模式”更具优势,但乡镇企业在社会网中的边缘位置注定了其发展会受挫,而民营企业网络中的较强同质性和封闭性,也会使其发展出现瓶颈。
作者 汪国华
出处 《理论界》 2006年第8期53-54,共2页 Theory Horiz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二级参考文献22

  • 1胡兆量.温州模式的特征与地理背景[J].经济地理,1987,7(1):19-24. 被引量:8
  • 2潘逸华.《“三城转磨”怪圈》[J].华安月刊,2001,.
  • 3G.齐美尔:《组织的扩大与个性的发展》,载于莱文主编的《乔治·齐美尔:关于个性与社会形态》,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71年,第253、255页。
  • 4罗伯特·D.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学政策》(林聚任等译),三联书店,2001年,第100页。
  • 5Granovetter, Mark,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1360-1380,1973.
  • 6Ronald Burt, Structural Hol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p. 9.
  • 7(美)罗伯特·D.费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5页。
  • 8Nan Lin,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 19/29.
  • 9(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271页。
  • 10周大鸣:《永恒的钟摆——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选自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中国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304-343页。

共引文献53

同被引文献35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1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