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民意——从两会看我国政治参与的新特征
被引量:5
出处
《党政论坛》
2006年第08S期29-30,共2页
Party & Government Forum
同被引文献75
-
1姜迪武.技术·网络·人[J].财经科学,2004(S1):261-263. 被引量:1
-
2郑曙村.互联网给民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政治学研究,2001(2):57-66. 被引量:95
-
3高华.因特网能加强人际关系与社区参与[J].国外社会科学,2000(6). 被引量:4
-
4李永刚.电子化政府"的理念与现实[J].中国行政管理,1999(11):40-41. 被引量:28
-
5智英,遥力.政府上网了大众要跟上[J].计算机与网络,1998,24(11):1-1. 被引量:1
-
6胡咏梅.英国中小学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系统[J].外国教育研究,2004,31(8):5-7. 被引量:10
-
7王岳川.网络文化的价值定位与未来导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5):99-105. 被引量:12
-
8刘晓苏.论互联网对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成本——收益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2(4):40-43. 被引量:8
-
9李靖华.政府电子服务流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9):137-139. 被引量:3
-
10宋迎法,刘新全.电子民主: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式[J].江海学刊,2004(6):94-97. 被引量:51
二级引证文献44
-
1沈杨,成纪宏.多源流模型下政策议程设置的触发机制研究——基于48个网络舆论事件的定性比较分析[J].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4(2):92-110.
-
2张满东.网络环境下的高职院校网络微动员现象与引导的策略分析[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2019,0(4):42-45.
-
3葛素华.网络反腐研究:现状与问题[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3(6):43-48.
-
4蒋明敏.力场博弈下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的障碍与出路[J].求实,2011(4):64-67. 被引量:6
-
5杨崴.传统民居与当代建筑结合点的探求——中国新型地域性建筑创作研究[J].新建筑,2000(2):9-11. 被引量:20
-
6程士强.网络社会管理中的双重逻辑与两难困境[J].人文杂志,2013(3):116-120. 被引量:4
-
7方付建.网络时代的民族问题研究:进展与路向[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3(1):64-68. 被引量:2
-
8付业勤,杨文森,郑向敏.我国政府旅游网站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6):133-139. 被引量:6
-
9王树亮,钟婧.网络政治文化内涵探析[J].理论与改革,2013(5):34-38. 被引量:11
-
10陈云松.互联网使用是否扩大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基于CGSS2006的工具变量分析[J].社会,2013,33(5):118-143. 被引量:116
-
1田野.浅谈公共政策形成与当代中国党政关系[J].改革与开放,2011(10X):66-66.
-
2秦存强,陈明.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公共政策形成机制探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4,23(6):50-53.
-
3刘勇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J].兰州学刊,2004(3):37-38. 被引量:14
-
4赵信会.法院的公共政策形成功能:比较与定位[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1(6):82-89. 被引量:6
-
5李云.国外中国农民政治行为研究述评[J].学术论坛,2010,33(7):47-50.
-
6金华.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20-22. 被引量:1
-
7前沿观点[J].领导决策信息,2008,0(10):12-12.
-
8任宝玉.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功能:以角色理论为分析视角——兼评《全国人大代表政治行为研究》一书[J].社会主义研究,2015(2):55-62. 被引量:3
-
9金华.以人为本:现时期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6):21-23.
-
10刘练军.司法的冒险:美国宪法审查中的司法能动[J].浙江社会科学,2010(4):40-46.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