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抽象形态
Touching Abstract Form
出处
《装饰》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6-6,共1页
-
1南野.一个不合标准的写作者自述[J].长江文艺,1999,0(7):64-66.
-
2谢有顺.绝望审判与家园中心的冥想——再论《呼喊与细雨》中的生存进向[J].当代作家评论,1993(2):53-58. 被引量:10
-
3许芳.简论美国当代黑人小说中的隐喻性[J].外国文学研究,1996,18(3):48-51. 被引量:7
-
4袁献民.关于视觉艺术中抽象形态的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20(6):51-53.
-
5李荣启.文学文本的结构阐析[J].美与时代(美学)(下),2010(9):11-15.
-
6作家、作家群与文学流派[J].文艺理论研究,1990(5):76-76.
-
7王炳社.意象、象征与隐喻艺术思维[J].电影文学,2009(24):13-15. 被引量:6
-
8张恩翠.浅析《药》的结构形态[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5):377-377.
-
9袁红涛.现实主义之变:从《创业史》到《白鹿原》[J].唐都学刊,2003,19(2):31-34.
-
10张福贵,黄浩.九叶诗人的诗 学价值与意义[J].东北史地,1997(2):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