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8-36,共9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参考文献11
-
1徐德明.“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J].文学评论,2005(1):106-111. 被引量:99
-
2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后现代转向,2002.
-
3张柠.土地的黄昏--乡村经验的微观权力分析,2005.
-
4罗关德.风筝与土地:20世纪中国文化乡土小说家的视角和心态[J].文学评论,2005(4):147-152. 被引量:17
-
5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1981.
-
6丁帆.中国乡土小说生存的特殊背景与价值的失范[J].文艺研究,2005(8):5-13. 被引量:83
-
7丁帆.“城市异乡者”的梦想与现实——关于文明冲突中乡土描写的转型[J].文学评论,2005(4):32-40. 被引量:120
-
8柳冬妩.城中村:拼命抱住最后一些土[J].读书,2005(2):155-165. 被引量:28
-
9南帆.启蒙与大地崇拜:文学的乡村[J].文学评论,2005(1):95-105. 被引量:62
-
10李佩甫.李佩甫点亮"城的灯",2003.
二级参考文献48
-
1柳冬妩.城中村:拼命抱住最后一些土[J].读书,2005(2):155-165. 被引量:28
-
2南帆.启蒙与大地崇拜:文学的乡村[J].文学评论,2005(1):95-105. 被引量:62
-
3徐德明.“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J].文学评论,2005(1):106-111. 被引量:99
-
4丁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同步渗透中的文学[J].文学评论,2001(3):18-27. 被引量:55
-
52004·反思与探索——第三届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纪要[J].人民文学,2005(1):86-96. 被引量:7
-
6荆永鸣.在尴尬中坚守.小说选刊,2003,(9).
-
7赫舍尔.《人是谁》[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47页.
-
8鲁迅.《文化偏至论》[A]..(《鲁迅全集》第一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
9毛泽东.《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M].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
10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M].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共引文献392
-
1赵顺宏.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百年变革的文学书写[J].中国社会科学,2023(7):61-79. 被引量:7
-
2张郁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下乡土记忆书写的人文关怀[J].郑州师范教育,2020(3):44-47.
-
3刘秀哲.乡土记忆与文学想象——迟子建文学创作的文化表征[J].文艺评论,2022(1):89-97. 被引量:3
-
4杨波.莫言小说近作的乡村日常叙事[J].华中学术,2021(4):120-127. 被引量:1
-
5黄明海.都市化进程返乡叙事的风景书写与隐喻修辞[J].都市文化研究,2022(1):127-141.
-
6周鹏.从拔根到重构——论新世纪扶贫题材小说中的村庄书写[J].当代作家评论,2023(2):42-47.
-
7袁昊.实录、后史诗与乡村书写的当代性——论罗伟章《谁在敲门》的文学价值与意义[J].阿来研究,2023(1):89-95.
-
8宋美英.城市异乡者--关于农民在城市的生存状态[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z1):295-297.
-
9徐学鸿.“乡下人进城”文学叙述的偏离与反思[J].作家,2009(6):16-17.
-
10刘云.艰难的历程——论“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农民立场[J].文教资料,2007(7):90-92.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77
-
1严云受.略论九十年代的“皖军”[J].清明,2000(6):185-190. 被引量:6
-
2贾平凹.故乡我《秦腔》[J].文化博览,2005(7):6-7. 被引量:2
-
3姚晓雷,周景雷,何言宏.乡土中国的再度书写——“新世纪文学反思录”之八[J].上海文学,2011(10):106-112. 被引量:2
-
4孟繁华.“茅盾文学奖”与乡土中国——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两部乡土小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3):57-60. 被引量:9
-
5贾平凹,孙见喜.闲谈《高老庄》[J].文学自由谈,1998,0(5):150-152. 被引量:3
-
6韦丽华.20世纪末的乡土现代性反思──近期乡土小说的一种解读[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1):66-72. 被引量:3
-
7柳冬妩.城中村:拼命抱住最后一些土[J].读书,2005(2):155-165. 被引量:28
-
8王向东.乡土的腥秽与芬芳——近年乡村叙事述评[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1):40-46. 被引量:1
-
9陈美兰.行走的斜线──论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精神探索与艺术探索的不平衡现象[J].当代作家评论,2002(2):120-125. 被引量:11
-
10陈晓明.无根的苦难:超越非历史化的困境[J].文学评论,2001(5):72-79. 被引量:49
引证文献15
-
1荆丽霞.新世纪乡土叙事的新视阈与旧思维[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3):62-63.
-
2王华.新世纪乡土的现代性展望——评长篇小说《秦腔》[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10(1):84-88. 被引量:1
-
3刘海洲,崔海妍.从《秦腔》看乡村的当下关照与言说方式[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98-102. 被引量:2
-
4张新英.城与乡的文化冲突——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城乡对立叙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1):75-80. 被引量:7
-
5周阿敏.新世纪乡村小说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2(32):76-79. 被引量:1
-
6曾娟.“猫庄”:湘西别样的乡土?——于怀岸小说论[J].中国文学研究,2013(2):101-104.
-
7陈新玲.试论关仁山乡土小说的文学艺术价值[J].教育界(高等教育),2013(12):112-113.
-
8柯贞金.刘醒龙乡土小说叙事中的时间结构模式及其成因论[J].山花(下半月),2014(2):117-119.
-
9徐文松.游走乡土:2000-2009中国公路电影论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4):95-98. 被引量:6
-
10金大伟.新时期安徽乡土苦难叙事的文化形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2):90-95.
二级引证文献20
-
1苏晓红,王杰女.传统文化的悼亡人——《秦腔》中疯子引生形象解读[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1(5):96-98. 被引量:2
-
2薄小玲.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中的戏剧性冲突[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18):169-169.
-
3蒋艺.从戏曲演变看戏剧的现代化进程[J].艺海,2012(4):156-157. 被引量:1
-
4冯济海.边疆文化的影视书写——论纪录片《茶马古道》的人类学意涵[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1):74-78. 被引量:2
-
5王旺.以影视人类学视角赏析纪录片《三节草》[J].红河学院学报,2014,12(1):29-31. 被引量:3
-
6曾耀农,刘美霞.论湘西题材电影的文化冲突[J].武陵学刊,2015,40(2):103-108.
-
7谭笑晗.灰色幽默、笑与喜剧理性的衰落——宁浩喜剧电影论[J].文艺争鸣,2016(9):188-192. 被引量:6
-
8袁佳斌.2007年至2014年中国大陆公路片的艺术特征[J].文教资料,2016(35):156-158.
-
9周根红.新时期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城市想象与文化建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11):91-97. 被引量:8
-
10王华,姚国建.新世纪乡土如何现代——以第五、六、七届茅盾文学奖乡土小说为分析对象[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2):45-49. 被引量:1
-
1曾静.是堕落还是拯救?——《寒夜》中女主人公形象的现代性审视[J].东南传播,2006,0(9):97-99.
-
2谢有顺.羽蛇的内心生活[J].当代作家评论,1999(1):57-62. 被引量:7
-
3长岛.游沙溪,兼怀父亲[J].诗刊,2011(16):59-59.
-
4杨建芳.超越死亡——海明威死之哲理[J].科教文汇,2008(19):235-235. 被引量:1
-
5毛凌云.《湘行散记》中异化现象的现代性审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127-128.
-
6洪雁,高日晖.当代乡村女性的悲剧阐释[J].小说评论,2009(S1):124-127.
-
7范家进.多一点乡村关怀[J].读书,1997,0(3):38-38.
-
8梁海.民族史诗最动人心魄的力量——阿来论[J].中国作家(文学版),2011(2):93-99. 被引量:5
-
9宛丘.穷人的故事[J].咬文嚼字,2015,0(9):60-60.
-
10晓音.绕过一棵树(二首)[J].诗林,2005,0(1):3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