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国际共运史上的一种“异端”现象——吉拉斯的“新阶级”理论剖析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1957年,吉拉斯宣称他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发现了新的剥削阶级,即通过权力垄断而使用、管理和控制国家财产的官僚特权阶层。据此,他提出了“新阶级”的概念。受意识形态的影响,长期以来东西方学者鲜有站在公允的立场上对“新阶级”概念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实际上,“新阶级”概念既不像西方恶意攻击共产主义的学者所说的是“把共产主义理论基础炸得粉碎的定时炸弹”,也并非如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简单宣称的是“政治春宫图”。吉拉斯提出“新阶级”概念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和原因,而这个概念本身也包含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出处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0-104,共5页 Contemporary World and Socialism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2

  • 1Djilas, The New Class - An Analysis of the Communist System, Frederick A. Praeger, Inc., 1957,pp.37-41, pp. 37-69, pp. 70-146, pp. 15-36,167-68,pp.50-52,p.214,p. 169,p.35
  • 2孔寒冰,项佐涛.解读吉拉斯现象——评西方学者对吉拉斯及其著述的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1):81-85. 被引量:1
  • 3Djilas, "Klasa ili kasta," Borba , April 6, 1950; Also see, Djilas, Part of a Lifetime, Harcourt, Brace, Jovannovich,1975, pp. 175-176.
  • 4Milovan Djilas, Rise and Fall, Macmillan London Ltd,1985, pp. 286-288.
  • 5Ralf Dahrendorf,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p.83.
  • 6《铁托选集(1950-1960》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9—86页.
  • 7《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为社会主义民主而斗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版第231-242页.
  • 8.《南斯拉夫资料汇编》[M].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172-178页.
  • 9《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04页.
  • 10Terrorism and communism", in Patrick Goode, ed.,Karl Kautsky, Selected Political Writings,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3, pp. 145-146.

二级参考文献16

  • 1http://cul.sina.com.cn/s/2004-05-22/58146.html.
  • 2[南]吉拉斯.《不完美的社会》,香港今日世界社,1970年版,第5页,第2-10页.
  • 3"Milovan Djilas", in National Review. May 15, 1995,p. 20.
  • 4Serge Schmemann, "Milovan Djilas, Yugoslav Critic of Communism, Dies at 83", in New York Times, April 21,1995,p.7.
  • 5[英]罗特堡编.《德热拉斯政治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第5页
  • 6罗特堡编.《吉拉斯政治论文集》
  • 7Dennis Reinhartz, Milovan Djilas,Revolutionary as a Writer,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p.5,p.5,p.17- 30,p.13.
  • 8Djilas, The Fall of the New Class, Alfred A. Knopf,1998, p.4,p. 172.
  • 9Joshua Muravichik, "The Intellectual Odyssey of Milovan Djilas", in World Affairs, No. 4, 1983,p.325 ,pp. 326 - 329, p. 82, pp, 328 - 329, p. 334, pp. 339 -341, p. 337, p. 338.
  • 10Michael M. Lustig, Trotsky and Djilas :Critics of Communist Bureaucracy, Greenwood Press, p. 89,p.84,p.80,p.l14,pp.l16- l18,p.128,pp.116- 120.

共引文献928

同被引文献47

  • 1洪子诚.有关《切·格瓦拉》的通信[J].天涯,2009(5):29-33. 被引量:2
  • 2杨健.红卫兵集团向知青集团的历史性过渡(续二)[J].中国青年研究,1996(4):4-10. 被引量:1
  • 3何吉贤.《切·格瓦拉》:在历史的“终结”处开启历史[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5):30-36. 被引量:3
  • 4贺敬之.《新的时代和作家的责任》,《剧本创作座谈会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版,第75页.
  • 5《夏衍同志在开幕时的讲话》,《剧本创作座谈会文集》第51页.
  • 6本刊评论员:《(在社会的档案里)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时代的报告》1980年第1期.
  • 7内部资料《剧本创作座谈会陈荒煤同志讲话》.1980年2月7日.
  • 8罗艺军:《(在社会的档案里)四题》,《剧本创作座谈会文集》,中国戏剧家协会研究室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0、290、297页.
  • 9刘锡城:《在文坛边缘上——编辑手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4页.
  • 10胡耀邦:《在剧本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八O年二月十二、十三日)》,《剧本创作座谈会文集》,第3、1、3、17页.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