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2-83,共2页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同被引文献57
-
1袁祖社.社会发展的自主逻辑与个体主体的自由人格——中国特色“市民社会”问题的哲学研究[J].哲学动态,2001(9):24-27. 被引量:11
-
2刘冰.消费文化论略[J].消费经济,1998,14(1):60-63. 被引量:5
-
3杭爱明.消费文化初探[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2):89-94. 被引量:2
-
4陈勋.略论时尚消费[J].前沿,2004(6):79-81. 被引量:6
-
5唐琳.弥漫在大学中的消费主义[J].中国青年研究,2005(3):87-89. 被引量:14
-
6党秀云.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5):22-25. 被引量:13
-
7何坪华,何信生,周德翼.从消费者角度检视我国食品安全信息的缺失[J].河南农业科学,2005,34(12):93-97. 被引量:35
-
8郑也夫.论时尚[J].浙江社会科学,2006(2):141-148. 被引量:31
-
9梅琼林,杨文娟,陈旭红,沈爱君.符号消费构建消费文化——浅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J].重庆社会科学,2006(4):116-118. 被引量:6
-
10罗维萍.论享乐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影响[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8(1):76-79.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7
-
1高丽娜,郭雅娟.大学生的时尚消费初探[J].消费导刊,2009(5). 被引量:4
-
2费利.当代大学生离轨消费刍议[J].学理论,2010(2):164-165. 被引量:2
-
3沈冰清.大学生符号消费成因及对策[J].理论界,2010(4):177-178. 被引量:3
-
4陈振旺.大学生符号消费现象解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2):119-123. 被引量:16
-
5肖平容,程舫.公民社会消费文化的培育与食品消费安全[J].学术交流,2012(8):131-135.
-
6蒋昙飞,倪伟.高校攀比消费文化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2(31):111-112.
-
7王红,包毅.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大学生价值观困境及省思[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0(3):70-75.
二级引证文献24
-
1姚冬桦.校园时尚消费——一种个性的符号代码[J].科技信息,2009(28):379-379.
-
2刘海鹰,刘昕.西方消费主义冲击下大学生消费观念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19):47-50. 被引量:11
-
3孙琦琰.大学生时尚消费:自我建构与价值异化——基于符号传播视角的解读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2(5):79-83. 被引量:3
-
4龚雪.产品文化语境下的符号消费及其意义构建[J].生产力研究,2012(6):28-30. 被引量:2
-
5蒋昙飞,倪伟.高校攀比消费文化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2(31):111-112.
-
6王飞.消费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生活美学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46-47.
-
7安明霞.消费主义对“90后”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及其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13,31(1):59-63. 被引量:1
-
8周素戎,朱虹.身份认同与青少年符号消费——以鞋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3(12):68-75. 被引量:8
-
9郑平,关素珍,刘向阳.新疆大学生时尚消费与科学消费观调查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4(1):140-143.
-
10王勇.当代大学生的符号消费与身份认同建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4(3):111-114. 被引量:5
-
1罗钢.西方消费文化理论述评(下)[J].国外理论动态,2003(6):32-36. 被引量:5
-
2张聪.时尚·身体·诱惑:鲍德里亚后期消费文化理论的一个侧面[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1):36-39. 被引量:1
-
3江山.当代消费文化理论模式的构建:一个分析框架[J].重庆社会科学,2008(4):42-46. 被引量:5
-
4吴娟.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城市文化观[J].改革与开放,2014(6):82-82. 被引量:1
-
5李德宽,余高峰.简述现代西方马克思的消费文化理论[J].希望月报(上),2007(8):58-58.
-
6时永顺.资本雇佣劳动的根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7(3):85-87. 被引量:2
-
7刘学杰.洋冈子[J].西部(新文学)(上),2002(6):39-43.
-
8刘英.对劳动价值论中“价值”概念的考察分析[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6,22(5):89-91.
-
9王通讯.科学发展观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上篇)[J].中国人才,2009(6):30-32. 被引量:1
-
10范成训,时红秀.国有产权制度效率分析[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1998(9):48-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