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青年记者》
2006年第16期19-20,共2页
Youth Journalist
共引文献43
-
1郭薇薇,周娟美.浅谈广告语言的科技性与人文性[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S1):77-79.
-
2汪贝.关于手机媒体性的传播学讨论[J].东南传播,2008(7):112-114. 被引量:3
-
3路利云.短信新闻:对传统新闻理念的冲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S1):307-308. 被引量:1
-
4郭学文.手机报:值得重视的新媒体[J].青年记者,2006(3):59-60. 被引量:14
-
5李国良.如何在企业贯彻 落实《会计法》[J].冶金财会,2005(12):52-53. 被引量:2
-
6赵劲.日本手机传播及媒介融合趋势考察[J].国际新闻界,2006,28(6):60-63. 被引量:4
-
7吴闻莺.手机报:优长、瓶颈及其前景展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7):142-144. 被引量:10
-
8孙晓龙.电视节目的“手机”之路[J].青年记者,2007(9):52-52.
-
9雷聪.基于系统学理论的“新媒体”发展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1):109-112. 被引量:1
-
10陈力峰,夏文.报纸借力“第五媒介”的可行性分析[J].今传媒,2007,15(11):55-56.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15
-
1彭兰.数字化时代的BBC[J].国际新闻界,1998,20(2):6-11. 被引量:8
-
2罗建华.手机报纸的现状与前景——探析报业新平台(上)[J].新闻前哨,2006(6):11-12. 被引量:7
-
3肖诗荣.手机媒体的前景[J].新闻前哨,2006(6):66-67. 被引量:2
-
4李晓林.手机报时代争锋——报业竞争从纸质走向电子介质[J].新闻记者,2006(7):35-37. 被引量:2
-
5李建国.新媒体的崛起与报业应对之策[J].新闻实践,2006(7):24-25. 被引量:3
-
6吴闻莺.手机报:优长、瓶颈及其前景展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7):142-144. 被引量:10
-
7李艳菊.第三代电子商务的切入口:移动电子商务[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4):23-26. 被引量:1
-
8魏轶群.手机媒体的现状及盈利模式[J].中国传媒科技,2006(8):51-53. 被引量:4
-
9屈平.手机报:有待深入挖掘的金矿[J].传媒,2007(5):31-32. 被引量:3
-
10梁泉.面向3G时代,展望手机报发展[J].传媒,2007(5):42-43. 被引量:4
-
1金旭东.从受众选择的“或然率”看网络媒介的“冲击力”[J].视听纵横,2002(3):100-101. 被引量:1
-
2冯玉婷.如何提升手机报选择的“或然率”[J].中国广播,2011(A6):60-61.
-
3唐晓玲.信息选择或然率公式对广告传播的启示[J].新闻界,2007(4):147-148. 被引量:9
-
4田小瑞.新媒体环境下对图书选择或然率的思考[J].商,2015,0(31):242-242.
-
5林升辉.论频道包装与受众选择或然率[J].山东视听,2005(4):61-63.
-
6何佳讯.提高学术期刊的选择或然率[J].图书馆杂志,1990,9(6):39-41.
-
7写在前面[J].中国服装(北京),2008(3):46-46.
-
8王萌.2006年网络春晚为何风景独好[J].传媒观察,2006(9):41-42. 被引量:1
-
9唐伟.受众对网络档案信息传播的影响研究[J].兰台世界(中旬),2015,0(3):104-105.
-
10刘斌.谈谈记者选择采访场所的主动权[J].新闻知识,2007(8):86-87.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