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眼”的隐喻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本文将秉着认知语言学的这个信条,来观察汉语中一些涉及到“眼睛”的词或成语以及熟语,从“看是接触”及“看是理解”这两个潜藏于概念中的隐喻,意在探明我们概念系统的隐喻性,探明“隐喻是无所不在的原理”(Richards,1965:92)并进一步探索隐喻的激发机制——是什么使我们选择一个相异的领域来操作和理解原域。
作者
王莉
机构地区
复旦大学中文系
出处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6年第6期27-29,共3页
Modern Chinese
关键词
概念隐喻
意象图式
经验基础
经验共现
习语
“眼”
认知方式
认知语言学
汉语
分类号
H15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1
1
蒋勇.
复合空间理论与关联理论相似的语言哲学观[J]
.山东外语教学,2001,22(1):1-5.
被引量:17
共引文献
16
1
陆国君.
英语使动结构的复合空间理据及其语义的再认识[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0(1):5-9.
被引量:4
2
杨庆华,任姹婷.
从概念合成理论看翻译过程[J]
.长沙大学学报,2007,21(4):97-99.
被引量:3
3
肖祎.
《登鹳雀楼》的概念合成理论解读[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78-80.
4
卢美艳.
概念整合理论和关联理论的比较研究[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1):79-82.
被引量:2
5
祝敏,席建国.
国内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十年(2000-2010)述评[J]
.理论月刊,2011(11):96-100.
被引量:21
6
彭建武.
创新构词的合成空间分析[J]
.山东外语教学,2012,33(2):23-28.
被引量:7
7
罗玉枝.
动态意义建构论与隐喻翻译——以《围城》英译本为个案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4):98-102.
被引量:1
8
李玉良,于晓波.
关联理论与文学翻译的距离[J]
.理工高教研究,2002,21(1):124-125.
被引量:3
9
武仲波.
汉语融合型聚合体语义生成的认知探析[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1):64-68.
被引量:1
10
谢颖梅.
BRT模式下新奇隐喻的认知研究——以情景剧《老友记》为例[J]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1):117-120.
同被引文献
8
1
李国南.
论“通感”的人类生理学共性[J]
.外国语,1996,19(3):34-40.
被引量:38
2
周健,陈萍.
"眼"的隐喻说略[J]
.修辞学习,2005(2):66-67.
被引量:19
3
胡佩迦.
汉语中感官知觉词的隐喻认知义考察[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2):73-77.
被引量:12
4
张秀松.
“视觉—非视觉”对立的语言意义[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1):116-119.
被引量:9
5
李瑛,文旭.
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
.外语教学,2006,27(3):1-5.
被引量:203
6
覃修桂.
“眼”的概念隐喻——基于语料的英汉对比研究[J]
.外国语,2008,31(5):37-43.
被引量:62
7
王茂,项成东.
汉语“眼、目”的转喻与隐喻[J]
.外国语言文学,2010,27(3):153-158.
被引量:6
8
陈佳.
英汉视觉常规隐喻比较[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6(1):20-22.
被引量:17
引证文献
4
1
戴卫平,于红.
英汉“视觉”词的“思维”意义[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84-87.
2
戴卫平,于红.
英汉“视觉”词的“思维”义[J]
.英语研究,2008,6(4):38-41.
被引量:1
3
李世琴,李气纠.
汉英“眼”语义延伸的认知方式对比[J]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3):48-50.
4
马红娟.
基于通感的英汉视觉词汇认知考察[J]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8,28(3):95-97.
二级引证文献
1
1
熊奥奔.
壮语视觉词的认知机制研究--以马山壮语为例[J]
.广西民族研究,2020(3):150-156.
被引量:1
1
John Grey.
每日信条[J]
.海外英语,2009(4):1-1.
2
谭瑾,彭建武.
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4(11):94-102.
被引量:2
3
韩淑英.
论世界语的潜在生命力[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4):48-49.
4
刘秀明.
推理·连贯·语篇理解[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9(1):52-54.
5
小约翰·洛克菲勒,王建华.
家族的信条[J]
.世界教育信息,2005,18(12):55-55.
6
李苗,陈广文.
论隐喻意义构建过程中的概念溶合及其激发机制[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51-53.
7
王凤琴.
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J]
.黑龙江史志,2008(3):41-41.
被引量:1
8
高丽佳,戴卫平.
生成语言学语言观·认知语言学语言观[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1(9):4-7.
被引量:1
9
龙子民.
狼的字典中没有“失败”[J]
.中国工商,2004(10):150-152.
10
浦玉生.
对灵感宏观激发机制的探讨[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1992(2):26-28.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6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