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逍遥游》的主旨
被引量:5
The Larger Argument within Zhuangzi Xiaoyaoyou
出处
《中国道教》
2006年第4期16-18,共3页
China Taoism
二级参考文献13
-
1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
2[1][英]梅因.古代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
3[6]阮元.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
4[11]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7.
-
5[10]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
6[5]浙江书局.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
7[6]方勇,陆永品.庄子诠诂[M].成都:巴蜀书社,1998.
-
8[11]陈浩.云庄礼记集说[M].北京:中国书店,1994.
-
9[14]胡渊如.庄子诠诂[M].合肥:黄山书社,1996.
-
10慧皎.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
共引文献18
-
1周明侠.论《逍遥遊》为《庄子·内篇》之总纲[J].广东社会科学,1999(5):152-156.
-
2王威威.庄子《逍遥游》、《齐物论》合论——从论述结构切入[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8-92. 被引量:4
-
3李保华.从《逍遥游》看庄子的精神特质[J].中州学刊,2006(5):234-236. 被引量:8
-
4高深.“致福”有待于得“道”——《庄子·逍遥游》主旨新论[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21-24. 被引量:1
-
5王焱.依循自然的精神自由——庄子“逍遥游”解读[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3):17-20. 被引量:2
-
6杨柳.庄子的三重理想人生境界[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3):12-17. 被引量:1
-
7Shao Chunmei.The World of Leisure and the Hermit Strategy -A Case Study of the Leisure Theory of Chuang- Tse[J].学术界,2015(7):287-291.
-
8王征.容摄与攀援:《逍遥游》与《齐物论》关系再检讨[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7.
-
9马亚南.无待的理性之“游”——庄子之“逍遥游”试分析[J].才智,2009,0(7):249-249. 被引量:1
-
10王翠翠,谢鑫鑫.论庄子逍遥游中的游世主义[J].人间,2016,0(3):49-49.
同被引文献21
-
1张松辉.《逍遥游》的主旨是无为[J].齐鲁学刊,1999(1):97-102. 被引量:14
-
2王建刚.狂欢:巴赫金对话理论现实取向的世俗化[J].浙江学刊,1999(5):102-108. 被引量:14
-
3康中乾.庄子人生哲学三境界论——《逍遥游》主旨试析[J].中州学刊,1989(5):41-45. 被引量:4
-
4黄海波.“待”字的训释与《逍遥游》的主旨——兼考《庄子》一书“待”字的用法[J].广西社会科学,1995(5):111-113. 被引量:4
-
5孙明君.庄子哲学中的三重人格境界[J].齐鲁学刊,1996(5):85-90. 被引量:6
-
6李明珠.论庄子的“无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23(2):34-37. 被引量:3
-
7夏忠宪.深深植根于民间文化的创见[J].文学评论,2005(3):54-60. 被引量:12
-
8王永豪.“无己”逍遥、“无功”逍遥和“无名”逍遥——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面[J].社会科学研究,2007(1):142-151. 被引量:16
-
9强昱.庄子《逍遥游》的精神旨趣[J].中国哲学史,2007(1):54-60. 被引量:9
-
10张洪兴.论《庄子》三重语境及其特点[J].学术论坛,2007,30(5):42-45. 被引量:1
引证文献5
-
1熊艳.钝感与逍遥——渡边淳一钝感力理论与庄子逍遥游思想异同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2):273-274. 被引量:2
-
2何志钧,范美霞,张杰玉.“狂欢”与“逍遥”——巴赫金狂欢化诗学与庄子逍遥游思想异同比较[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86-91. 被引量:2
-
3杨柳.庄子的三重理想人生境界[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3):12-17. 被引量:1
-
4马荣.“顺万物之性,游变化之途”——从郭注、成疏《逍遥游》看庄子的思想[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101-103.
-
5黄保安.“逍遥”“游”辩——《逍遥游》读后记[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09(9):8-10.
二级引证文献5
-
1许可真,邓可婧,陈雅斯,洪晓盈,曹瑜,李炳全.中国化心流量表的编制[J].心理月刊,2023(19):31-35.
-
2王佳.山东省传统旅游目的地“逍遥游”开发策略探析——以曲阜市为例[J].文学与艺术,2010(3):233-234.
-
3白丽英,曾恺.钝感与敏感——渡边淳一钝感力理论与敏感性的优势[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5):58-62. 被引量:4
-
4夏忠宪.中国巴赫金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俄罗斯文艺,2015(2):36-44. 被引量:1
-
5范靖琪,赵东旭.“钝感力”与“敏感力”的平衡对于和谐护患关系的促进[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21):161-162. 被引量:1
-
1陶春晓.从“天下之言性也”章看孟子的人性论[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118-120. 被引量:1
-
2李富华.在恬淡无为中逍遥——读庄子《逍遥游》[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3(12):77-80.
-
3丹尼尔.赫威茨,童中月.人文学科的有待与无待[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6):18-26. 被引量:2
-
4王堃.悫:在礼义中涵养性情的君子人格——荀子礼义积伪论与性情论之关系再探讨[J].社会科学研究,2014(1):146-151. 被引量:1
-
5许卉.理学幸福观的整合与重建——黄道周论孔颜之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6(1):45-51.
-
6郭淑斌,莫雷.精加工推理中的文章结构清晰度效应[J].应用心理学,2002,8(1):8-13. 被引量:3
-
7张敏.论庄子的逍遥观[J].沧桑,2005,0(5):71-72.
-
8史向前.《逍遥游》篇旨及其鹏、晏鸟对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2(3):26-30. 被引量:7
-
9吴书仪.郭象“足性逍遥”对《庄子》“逍遥游”的重新阐释——以郭象《逍遥游》注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6,34(1):68-72.
-
10陈占彪.试论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3):18-2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