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科学”日益成为“正确”代名词的今天,其实谁都无法阐明何为“科学”。
哥白尼、伽利略、牛顿,一步步确立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基准。与近代科学形成几乎同时,就有哲学家开始思考“科学是什么?科学的方法是什么?”比牛顿还早一些的培根(F.Bacon,1561—1626)是经验论者,强调归纳法,他认为科学定律是通过归纳得出。著名的“知识就是力量”的铿锵语句就是由他提出的,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在他看来是研究科学的基础。稍晚一些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Descartes,1596—1650)写过一本《方法谈》的书,理性论者的他强调理性逻辑的演绎方法。从根本上说,培根和笛卡儿两人贯穿着两种科学观,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培根是强调外部的证实.笛卡儿强调内部逻辑的完备。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I.Kant,1724—1804)提出了哲学性的反思:科学是怎样可能的?在他看来,牛顿力学这么大的成就,科学是怎么可能的?通俗的说,他奇怪牛顿如何想出了这样一套深奥的东西。后来他写了《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这本书是《纯粹理性批判》的通俗本。书里面就谈到科学怎样是可能的。之后的实证主义、经验论、逻辑经验论、证实原则、假说演绎、证伪主义等都试图回答“科学是什么?科学的方法是什么?”的问题,也都曾各领风骚。1970年代.澳大利亚学者艾伦·查尔默斯出版了《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从归纳主义到工具主义,洋洋洒洒,以15万字的篇幅梳理了一遍。
是否就此可以定义“科学”了?不然。虽然永无答案,但这古老命题本身却丝毫魅力不减,7月29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科协”)新观点、新学说系列学术沙龙第一期就从“科学是什么?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开始——
出处
《科技中国》
2006年第9期66-67,共2页
China Scitechnology Think T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