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美日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比较研究 被引量: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Managerial Incentive Mechanism Between USA and Japan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两种公司治理模式在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方面既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如激励约束主体不同、激励约束机制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激励约束方式不同,又存在许多相通之处,如激励和约束主体既有动力、又有能力,经营者的选择都经历了充分的内部竞争或市场竞争,信息传导机制通畅,经营者有充分经营自主权和稳定的预期,经营者的选任权限于企业系统内部等,这种不同而又相通的特性,对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具有诸多启示。 Despite thos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S and Japanese corporate governance models in managerial incentive mechanism, there exist many commonalities, like capable and active governance subject, competitive managerial appointment and removal, goo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table expectation. They have many implication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 - specific managerial incentive mechanism.
作者 冉范生
出处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205-208,共4页 Commercial Research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 项目编号:20020055042
关键词 公司治理模式 经营者 激励约束机制 CG model top management incentive mechanism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 1平田光弘.日本公司治理改革的现状与今后的方向[M].李维安.公司治理与实务前沿.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 2张维迎.从公司治理结构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M].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7.
  • 3李维安 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 4Rao, Hayagreeva, Kumar Sivakumar, 1999, 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boundary - spanning structu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investor relations departments in the Fortune 500 industrials [ J ]. Organ Sci, 1999, (10) : 27 -42.
  • 5武立东,李建标.日本的公司治理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及其改革动因[J].南开管理评论,2002,5(5):43-46. 被引量:9
  • 6刘芍佳,李骥.超产权论与企业绩效[J].经济研究,1998(8):3-12. 被引量:306
  • 7赵增耀.内部劳动市场的经济理性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J].经济研究,2002,37(3):76-82. 被引量:50
  • 8菊池敏夫.企业统治的国际比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 9张维迎.企业理论及其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M].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4.
  • 10楚金桥.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启示[J].经济经纬,2003,20(1):40-42.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25

  • 1池元吉,赵儒煜.日本经济面临的五大难题[J].世界经济,1994,17(2):13-15. 被引量:3
  • 2赵放.新时期日本经济内在问题探析[J].现代日本经济,1994(3):7-11. 被引量:1
  • 3崔之元.美国二十九个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J].经济研究,1996,(41).
  • 4[日]今井贤一 小宫隆太郎.现代日本企业制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 5莫兰德.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结构:一个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资料,1999,(6).
  • 6[日]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经济体制比较制度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 7[日]桥本寿朗等.现代日本经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 8[美]波特.日本还有竞争力吗?.中信出版社,2002.
  • 9Milgrom, P.. Roberts, J.. Bargaining, Influence Cost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In Alt, J., Shepsle K. (Eds.), Perspectives on Positive Political Econom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pp.57-89.
  • 10李建标,武立东.重塑企业活力.中国信息报,2002,(5).

共引文献474

同被引文献10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