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纵观古典作曲家的歌剧创作,大多呈现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内容醉心于伯爵、总督、绅士、公主、女神的描绘与抒情中,歌剧剧情的结局大多是皆大欢喜,功德圆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义战胜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阴差阳错之后得到大笔财富等情节模式即使是悲剧性的故事结局,在精神上也最终得以胜利告终,由此社会道德秩序得到维系,高尚的人格终究超越尘世之苦而抵达天堂彼岸。这样的题材我们在莫扎特“魔笛》、威尔第《阿依达》、贝多芬《菲岱里奥》以及瓦格纳史诗性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等中都可以看到。然而,站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当口,西方在经历了工业革命和战争的种种浩劫后,人的心理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们发现以往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憧憬与现实生活互不吻合,社会的黑暗、腐败和战争所带来的心灵创伤再也难以在一味的幻想和憧憬中得以平抚。或许直面现实,正视人性自身的弱点,才能真正告慰亡灵并反省自我。
出处
《音乐爱好者》
2006年第9期44-47,共4页
Music L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