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学衡派的历史错位——反现代性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学衡派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上提出了他们“道德救国”的主张,这个主张一方面来自于他们对中国现实的思考,另一方面也与他们所受到的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影响有关。他们所主张学习、保存的“中西文明”,大多是前现代思想,在实际的应用中就变成一种反现代性思想。这就与中国现实社会强烈要求发展现代性形成了一种历史的错位。这是包括学衡派在内的大多数文化保守主义长期被冷落的根本原因。
作者 余新明
出处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95-98,共4页 Journal of Chang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 1吴宓.《论新文化运动》[J].学衡,1922,.
  • 2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J].学衡,1922,(1).
  • 3刘伯明.论共和国民之精神[J].学衡,1922,(10).
  • 4柳诒徵.论中国近世之病源[J].学衡,1922,(3).
  • 5吴宓.我之人生观.学衡,1923,(16).
  • 6邵祖平.论新旧道德与文艺[J].学衡,1922,(4).
  • 7吴宓.白璧德论民治与领袖.学衡,1924,(32).
  • 8[英]安东尼·吉登斯 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 9胡先骕译.《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说》[J].《学衡》,1922,(3).
  • 10马西尔.白璧德之人文主义[J].学衡,1923,(19).

共引文献14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