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关于汉语修辞学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研究表达修辞和接受修辞;区分语料修辞学和语用修辞学,将静态修辞研究和动态修辞研究分别论述;立足于修辞谈语体和风格,正确处理三者的交叉关系;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创新,这是有助于增强修辞学科学性和提高品味的重要问题。
作者
黎运汉
盛永生
机构地区
暨南大学
出处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59-64,共6页
Journal of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关键词
表达接受
静态动态
修辞语体风格
继承借鉴创新
分类号
H15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25
共引文献
141
同被引文献
12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25
1
宗廷虎,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2
孟子·公孙丑上[M]//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
3
孟子·万章上[M]//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
4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一一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
宗廷虎.陈望道先生的理解修辞论--纪念《修辞学发凡》问世70周年[M]//宗廷虎修辞论集.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
6
宗廷虎.钱钟书修辞理论初探[M]//宗廷虎修辞论集.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
7
李军.
对修辞研究视角的思考[J]
.当代修辞学,1996(4):1-3.
被引量:7
8
郑远汉.
漫谈修辞研究的兴衰与前景[J]
.当代修辞学,1999(1):1-4.
被引量:7
9
黎运汉.
1949年以来语言风格定义研究述评[J]
.语言文字应用,2002(1):100-106.
被引量:30
10
丁金国.语体风格认知与读解[M].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6.
二级参考文献
7
1
郑远汉.
漫谈修辞研究的兴衰与前景[J]
.当代修辞学,1999(1):1-4.
被引量:7
2
丁金国.
关于语言风格学的几个问题[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9(3):45-57.
被引量:2
3
胡范铸.
语言风格说略[J]
.当代修辞学,1987(2):57-59.
被引量:1
4
[2]宗廷虎.修辞学史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63.
5
[3]黎运汉,肖沛雄.迈向21世纪的修辞学研究[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6
吕叔湘.把我国语言学推向前进[J].中国语文,1981,(1).
7
董辉.
河南暴雨初探[J]
.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16(4):46-48.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41
1
谢晓明,程润峰.
网络语言生产要素与网络语言产业发展[J]
.制度经济学研究,2022(4):202-221.
2
刘逸凡.
基于计量风格学的杨绛记叙散文风格研究[J]
.汉字文化,2022(19):139-141.
3
解献芬.
试论中西“语言风格”的定义[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S1):59-63.
被引量:6
4
姚微微,陈海庆.
《庄子》会话语用修辞方式探微[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3,21(2):61-66.
5
冯广艺.
互动:修辞的运作方式[J]
.当代修辞学,1999(4):1-2.
被引量:5
6
罗渊.
论汉语修辞学的发展[J]
.当代修辞学,1999(5):3-4.
被引量:1
7
李军.
对修辞定义与修辞学性质的看法[J]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3(1):40-45.
被引量:4
8
张雅卿.
合作与抵抗——对《修辞作为语用的对应学科》的评介与思考[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4):55-61.
9
尹小芳.
交际修辞的语用分析探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3):21-23.
被引量:7
10
储泽祥.
“名+数量”语序与注意焦点[J]
.中国语文,2001(5):411-417.
被引量:79
同被引文献
12
1
郑远汉.
关于修辞学的对象和任务[J]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9(3):64-70.
被引量:5
2
刘焕辉.
修辞观与方法论——关于修辞研究的科学化问题[J]
.江西社会科学,1989,9(2):81-88.
被引量:7
3
张志公.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J]
.当代修辞学,1982(1):3-5.
被引量:10
4
王希杰.
修辞的对象及其他[J]
.语文研究,1981(2):58-66.
被引量:10
5
季世昌,费枝美.
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1(1):81-86.
被引量:5
6
李运富.
1978—1990修辞学再度繁荣综述[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92,16(3):61-63.
被引量:2
7
张德明.
简谈现代汉语风格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发展趋向[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5):95-98.
被引量:1
8
吴土艮.
现代修辞学呼唤与时俱进[J]
.修辞学习,2005(5):25-27.
被引量:2
9
易 蒲,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10
杨春时.
关于后实践美学的解说[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7(1):44-47.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2
1
吴土艮.
汉语修辞学传统的继承、借鉴与创新[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9(1):61-66.
被引量:1
2
王卫兵,曹德和.
黎运汉先生在语言学研究上的两大历史贡献——为庆贺暨南大学黎运汉先生九十华诞而作[J]
.社会科学论坛,2018(1):103-117.
二级引证文献
1
1
肖俊.
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发展历程[J]
.金田,2012(7):218-218.
1
魏红.
汉语常用动词带宾情况的静态动态对比考察[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7(2):53-59.
2
邓小宁.
“一直”与“一向”的多角度分析[J]
.汉语学习,2002(6):58-62.
被引量:15
3
陈启庆.
庄子接受修辞策略探究[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59-62.
4
施维.
英汉句子静态动态对比与翻译[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S1):53-55.
被引量:2
5
高云玲.
谈“在+Np”位于动词前后的两种句式[J]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23(4):51-53.
6
何蔚.
“圣诞节”接受修辞新释[J]
.青年文学家,2009,0(23):92-92.
7
孟昭泉.
手,人的第二面孔[J]
.台州学院学报,2005,27(2):41-44.
8
胡婷.
喜剧小品话语的接受修辞[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5):44-45.
9
康月惠.
特定语境中的语用策略——委婉表达[J]
.科教文汇,2010(7):60-61.
被引量:2
10
张秋娥.
接受修辞:修辞学应当研究的领域——论宗廷虎李金苓的接受修辞研究[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28(10):22-27.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6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