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劳动》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32-33,共2页
China Labor
同被引文献19
-
1赵小仕.当前制造、服务行业劳动关系影响因素的现状分析——基于武汉、深圳两市的抽样调查[J].人才资源开发,2009(3):93-95. 被引量:1
-
2杜轶群.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力量博弈及其调控[J].农业与技术,2005,25(5):146-151. 被引量:4
-
3田祖海,苏曼.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理论基础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分析[J].商业研究,2006(16):95-97. 被引量:9
-
4张京卫,周应堂.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应对SA8000[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8):103-104. 被引量:6
-
5段丽英,张春玲.劳动密集型企业社会责任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6(09Z):273-273. 被引量:3
-
6安尼塔,陈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中国工人的遭遇[EB/OL].(2005-05-03)[2008-02-10].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20443-1-1.html.
-
7张昀.沃尔玛中国临时工工资3元/小时?[N].广州日报,2006-03-22.
-
8秦平.反就业歧视:从法律规定到司法审查[EB/OL].(2003-12-18)[2008-12-10].http:/www.legalinfo.gov.cn/tbgz/200312/18/content_65769.htm.
-
9刘军海.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G]//王保树.商事法论集: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58-59.
-
10冯晓芳.70家外资企业承诺在我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EB/OL].(2006-03-28)[2008-12-10].http://news.xinhua.com/mrdx/2006-03/28/content_4353476.htm.
二级引证文献7
-
1王道理,陈继红.论新形势下涉农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J].学术交流,2009(9):118-120.
-
2祖强,仲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思考——以江苏省H市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3):102-107. 被引量:2
-
3梁意红,张敏.东莞中小企业劳动关系问题研究[J].经济师,2012(6):70-72. 被引量:3
-
4李波.建立科学机制留住企业人才[J].经济师,2012(6):228-229.
-
5陈俊.河南省中小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9):91-94.
-
6邵江禾.论我国劳动立法中企业社会责任的类型化[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3,31(3):16-19.
-
7朱志胜,余仲华.我国非公企业劳动关系研究述评[J].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16,0(4):18-33.
-
1范芹.下岗人员的结构分析[J].金融博览,1998,0(8):6-6. 被引量:2
-
2王英奎.队伍 实效 服务 策略 探讨房地产营销新途径[J].城市住宅,2008,15(9):116-117.
-
3胡滨.别再忽悠民族品牌[J].商界(评论),2006(12):22-23.
-
4唐新平.企业服务质量——顾客满意——顾客忠诚研究[J].当代经济,2008,25(20):52-54. 被引量:3
-
5谢和书.争取顾客资源 提高企业竞争力[J].中国商贸,2009(07X):4-5.
-
6陈云卿.认证证书:一个转折接一个转折[J].管理观察,1997,0(5):27-27.
-
7李湛.服务企业提升营销服务的必要性[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4X).
-
8杨启先.值得引起重视的两种倾向[J].中国改革,2005(9):1-1.
-
9廖小凤.浅析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J].价值工程,2012,31(9):6-6.
-
10郑钧天,董建国.渐入存量时代楼市之变[J].中国名牌,2016,0(12):6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