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女人成为流通物与文学意味的产生——柔石《为奴隶的母亲》艺术价值构成探寻 被引量:9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论文首先对于文本进行了当代审美经验描述。然后在结构主义视野中,对一个女人和她流通于其中的婚姻系统之内在关系,在析取与合取的角度分别进行了分析,发现艺术魅力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结构机制:特定地域中典妻制度的合理性,即婚姻流通系统的合理性,与作为人妻及人母的女人极度痛苦之间的张力。一个女人成为流通物而产生的文学意味,是中国文化语境中“归化”的结果。时代的差距更强化了这个作品在读者归化中所挥发的艺术魅力。而精致的叙述也是使作品成为完整的艺术世界的重要因素。这是一篇具有久远艺术生命力的文学经典。
作者 刘俐俐
机构地区 南开大学文学院
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6-39,共4页 Gansu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 1英加登 陈燕谷译.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 2鲍桑葵.美学史[M].张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0.
  • 3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二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186—187.
  • 4约翰·斯特罗克编.结构主义以来[M].渠东,李康,李猛译.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6—7.
  • 5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 6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

共引文献96

同被引文献10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