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时代创新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发展、如何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是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当代中国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作者
庄福龄
杨奎
机构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
出处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共5页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社会发展理论
时代创新
分类号
D61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2344
同被引文献
20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6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252,367,373,283,382,265,377,375,377.
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4
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3-1(2).
5
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
胡锦涛.2月19日在省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5-06-27(1).
共引文献
2344
1
陈亚萍.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J]
.生产力研究,2007(19):1-3.
被引量:1
2
王巍.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政府领导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6,14(z1):546-550.
被引量:2
3
王正明.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科学人才观[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82-84.
4
周游.
以人本主义理论及情感因素审视英语教学——从一项调查研究谈课文背诵输入现象[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124-125.
5
黄和文.
时代精神的科学解读:科学发展观[J]
.社科纵横,2006,21(5):20-21.
6
吴玲.
科学发展观与新升本地方院校的发展规划[J]
.宿州学院学报,2006,21(6):5-9.
被引量:3
7
孙运福.
坚持以发展为中心的改革稳定观[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2):8-11.
8
李爱华.
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国际关系准则——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0周年[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3):93-97.
被引量:1
9
吉登云.
对科学发展观的粗浅理解[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8):10-11.
10
胡敏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种主导价值观的研究[J]
.理论与改革,2004(4):27-29.
同被引文献
20
1
陈赟.
“中国道路”的核心是生活方式问题[J]
.天涯,2012(1):55-60.
被引量:1
2
吴易风.
历史性理论难题和邓小平“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J]
.当代经济研究,2004(8):3-9.
被引量:7
3
梁柱.
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道路内在关系的思考和探索[J]
.中共党史研究,2004(5):27-34.
被引量:1
4
雍涛.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贡献[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5):611-620.
被引量:2
5
龙平平.
对邓小平“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的几点思考[J]
.党的文献,2007(2):35-41.
被引量:1
6
何云峰.
开创一种新的社会主义观——解读邓小平理论[J]
.社会主义研究,2007(5):19-22.
被引量:2
7
陆铭.
适宜制度、经济增长与发展平衡——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及其世界意义[J]
.学术月刊,2008,40(6):18-26.
被引量:14
8
韦定广.
改革开放的民族复兴视角:价值与内涵[J]
.探索,2008(6):146-150.
被引量:1
9
袁银传.
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过程与历史贡献[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9):144-149.
被引量:12
10
王春玺.
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以中国与拉美改革道路的选择为视角[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2):45-49.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
1
丁晓强.
邓小平与中国道路研究述评(2003—2013)[J]
.党的文献,2014(3):61-7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赵勇,张飞.
中国道路研究的四大问题评析[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5):59-63.
被引量:1
1
王芳.
论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关系[J]
.改革与开放,2010(5X):9-9.
2
马春芳.
论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特征[J]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13(2):9-11.
3
徐英善.
试论当代青年在时代创新中的作用[J]
.青年探索,2000(2):46-48.
4
许明侨.
和谐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创新[J]
.交通企业管理,2007,22(12):7-8.
被引量:1
5
王荣菊.
网络时代创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的思考[J]
.现代妇女(理论前沿),2014(10):63-63.
6
李泽明.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J]
.中华少年,2016,0(18):272-272.
7
许汉琴.
《八七87》,红色教育的微时代创新[J]
.武汉宣传,2015(8):44-45.
8
蔡水珍,赵坤.
习近平对群众路线的时代创新[J]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4,12(6):7-9.
9
许明侨.
和谐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创新[J]
.福建理论学习,2007(11):28-31.
10
朱小玲.
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创新[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3):37-40.
理论探索
2006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