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年第9期74-75,共2页
Chines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同被引文献2
-
1[2]刘念才.面向创新型国家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
2[4]纪尽善.新编股份制规范运作[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6.
-
1张朝山,王云玲.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再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31-131.
-
2刘蓉.高职院校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2(10):125-125.
-
3王变玲,司国安.中外校企关系比较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43-46. 被引量:2
-
4高校科技产业调研组,于维栋,邢纯洁,范德清,李国光,白洪烈,荣泳霖,袁传荣,金石,施祖麟,范琼英,高亮华.高等学校科技产业调研报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6):27-32. 被引量:5
-
5胡延吉,梁红.浅论产学研合作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6):173-176. 被引量:2
-
6吴兴明.高校国际合作办学对催生和辐射社会创意产业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3(4):73-73.
-
7谢琼安.促进校办企业与中职教育有效衔接[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6(12):65-66. 被引量:1
-
8郑利霞.课程观的新视野[J].江西教育科研,2007(1):99-100. 被引量:8
-
9阳世江.读《“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J].中国图书评论,1992,15(5):28-29.
-
10张斌贤.历史唯物主义与教育史学科的建设[J].教育研究,1988,9(9):65-70.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