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商场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06年第08X期316-316,共1页
共引文献20
-
1杨立安.人才流动的资产特征及应变策略[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6(3):82-83.
-
2李祝舜.中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研究[J].企业经济,2005,24(2):33-36. 被引量:22
-
3陈杰,陈亮,林西.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J].大众科技,2005,7(5):120-121. 被引量:7
-
4何伟强.民营企业的用人之道——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民营企业的实证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219-220. 被引量:1
-
5于云波,周桂瑾.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瓶劲——人才短缺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2Z):253-254.
-
6肖小平.我国民营企业吸引人才的策略分析[J].甘肃农业,2006(3):126-127.
-
7孙玉环.大连市非公有企业人才资源现状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2):47-50.
-
8陈亮,张桂香,王若晨.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05Z):250-251. 被引量:3
-
9安庆市物价部门 求为民服务之真 务价格工作之实[J].财经界,2006(12):97-97.
-
10刘建.民营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研究[J].经济师,2006(8):9-10.
同被引文献6
-
1金峰.对提升我国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4,19(5):106-108. 被引量:4
-
2杨彩莲,张学华.民营企业人才需求特征以及对地方高职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7):18-20. 被引量:5
-
3郭金山.战略招聘,变革突围[J].企业管理,2006(6):71-72. 被引量:4
-
4卢志达.民营企业人才队伍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台州为例[J].企业经济,2007,26(2):133-135. 被引量:4
-
5金高峰,张胜荣.浅析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J].江苏商论,2007(4):114-116. 被引量:7
-
6黄春新,何志聪.胜任力模型如何适用于高科技企业研发团队的管理[J].经济论坛,2004(8):58-58. 被引量:16
二级引证文献5
-
1张喜文,刘平峰,吴钟.基于集体智慧的生态型企业协同进化管理[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19-22. 被引量:2
-
2苏慧红.基于集体智慧的生态型图书馆协同进化管理[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29(9):7-9.
-
3张鑫.滨海新区创新创业科技人才引进的几点思考[J].天津科技,2015,42(10):11-12. 被引量:1
-
4焦镜儒.浅析新形势下中西部地区中小型企业人才引进现状与对策[J].才智,2013(5):294-294. 被引量:1
-
5林海峣.人才引进在民营企业的路径[J].智富时代,2017,0(10X):84-84.
-
1王珏.体制创新与民营企业[J].科学与管理,2001,21(5):4-6.
-
2安俊义.浅谈政工干部人格魅力在工作中的影响力[J].东方企业文化,2014(16):42-42. 被引量:1
-
3傅家斌.对私营企业工会工作几个问题的分析[J].工运研究,2002(8):25-27.
-
4梁伟军,程鸿仪.论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优秀分子[J].党政干部论坛,2004(2):40-42. 被引量:1
-
5章喜友.路桥建设行业青年技术人才的现状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13):121-121. 被引量:1
-
6梁伟军,程鸿仪.论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先进分子[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3):7-10.
-
7郭国庆.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成长约束[J].群言,2003,0(3):17-18.
-
8谷青水,何诚颖.企业家激励和约束机制如何建立[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00(1):42-42.
-
9张英德,吴忠林,王海兵.如何衡量私营企业主中的优秀分子[J].组织人事学研究,2001(5):12-12.
-
10范伟军.成为团队的核心和优秀分子[J].科技创业,2005(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