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文学性生成
被引量:2
On the Literariness Creation of Criticizing Style of Ancient Literary Criticism
出处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20-24,共5页
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二级参考文献20
-
1谭帆.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形态论[J].文艺理论研究,1998(2):74-84. 被引量:5
-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上册第8页.
-
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62—63页.
-
4韦勒克 沃沦 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三联书店,1984年.第236页.
-
5黄晖.《论衡校释》第2册[M].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09页.
-
6陈子展《国风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62-263页.
-
7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0页,第43页.
-
8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第68页,第55页.
-
9顾易生,蒋凡,刘明今:《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下册,第4页.
-
10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1页,第78页,第135页.
共引文献30
-
1王菡薇.文本与图像互动中的文人空间叙事方式构建[J].艺术学界,2023(1):3-14.
-
2李建中.经史子集与中国文论的兼性阐释[J].社会科学,2021(3):172-183. 被引量:8
-
3李小兰.批评史构建中的批评文体视角[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4):24-26. 被引量:1
-
4李小兰.近30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述评[J].襄樊学院学报,2007,28(3):8-14. 被引量:3
-
5白绍华.两汉文学批评之史书体论析[J].襄樊学院学报,2007,28(3):14-17.
-
6李小兰.《庄子》文体特征与古代文论的批评文体[J].江汉论坛,2007(7):103-105. 被引量:3
-
7李建中.论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无体之体[J].文学评论,2009(2):88-92. 被引量:6
-
8吴作奎.现代批评文体研究述评[J].襄樊学院学报,2009,30(10):52-56. 被引量:1
-
9李建中,喻守国.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可行性路径[J].文史哲,2010(1):26-39. 被引量:14
-
10李小兰.《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的文体比较[J].理论月刊,2010(3):122-124.
同被引文献15
-
1李建中.试论陶诗的人格精神[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76-82. 被引量:8
-
2李建中.反(返)者道之动——古代文论研究的文化人类学视野[J].文学评论,2004(4):30-36. 被引量:5
-
3李建中,阎霞.从寄生到弥漫——中国文论批评文体原生形态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5):96-100. 被引量:9
-
4梁晓云.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构想[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4(3):55-58. 被引量:10
-
5李建中.原始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J].文艺研究,2002(4):50-56. 被引量:20
-
6李建中.《周易》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之源[J].江海学刊,2006(1):172-178. 被引量:6
-
7李建中.文果栽心余心有寄-我的治学历程.理论月刊,2000,.
-
8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35.
-
9[意]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
10李建中.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M[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
1韩伟.中国文学“言道”观的历史路径——以魏晋至唐为考察对象[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71-75.
-
2世纪之交的思索──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五人谈[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0(2):56-60.
-
3张卫东.论中国文论的“理论性”[J].文艺评论,2006(5):11-16. 被引量:3
-
4杨晖,刘静雯.生态批评的历史路径及其当代意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31(2):67-72. 被引量:1
-
5王泽庆.“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十年巡礼[J].东方丛刊,2007(1):141-155. 被引量:3
-
6赵梦楠.关于中国文论现代转换的再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2):17-20.
-
7李正红.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浅析[J].芜湖师专学报,2002(1):58-59.
-
8张金梅.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及其融合中西文论的努力——以钱中文、童庆炳为例[J].当代文坛,2005(6):9-11. 被引量:3
-
9相福庭.文论转换:一个值得反思的话题[J].文艺评论,1998(6):12-16. 被引量:5
-
10张征.自由焕发在突围之后——对中国大陆现代女性写作的一种考察[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3(2):135-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