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现实精神·浪漫情调·传奇色彩——论《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创作方法上,《三国演义》既不属于今天所说的现实主义,也不属于今天所说的浪漫主义,而是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情调、传奇色彩的结合。这种创作方法,来源于古代章回小说的生成环境,也植根于以“奇”为美的民族审美心理。因此,应当以传奇眼光看《三国》人物,以浪漫情调观《三国》情节。
作者
沈伯俊
机构地区
四川大学文学院
出处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3-144,共12页
Journal of Ming-Qing Fiction Studies
关键词
《三国演义》
现实精神
浪漫情调
传奇色彩
分类号
I207.413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28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5
参考文献
1
1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总目录[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22-124.
被引量:2
共引文献
1
1
陈忠诚.
谈期刊中法学论文摘要英译之误[J]
.法学,2005(7):125-128.
同被引文献
28
1
沈伯俊.
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三国演义》主题评说[J]
.宁夏社会科学,1986(1):88-93.
被引量:5
2
沈伯俊.
向往国家统一 歌颂“忠义”英雄——论《三国演义》的主题[J]
.天府新论,1985(6):42-46.
被引量:6
3
沈伯俊.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问题[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5(2):9-13.
被引量:5
4
王长友.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字注是作者手笔吗?——兼及《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版本和成书时间[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0(2):48-53.
被引量:8
5
沈伯俊.
论毛本《三国演义》[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9(3):80-85.
被引量:3
6
沈伯俊.
重新校理《三国演义》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研究,1990(6):60-66.
被引量:7
7
陈景云.
从三大战役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6(6):19-20.
被引量:2
8
沈伯俊.
《三国演义》刘蜀后期人物三论[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5):58-62.
被引量:5
9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197.
10
[1]陈寿.三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72.
引证文献
4
1
沈伯俊.
诸葛亮形象三辩[J]
.襄樊学院学报,2007,28(9):69-74.
2
沈伯俊.
名著改编的几个问题——以新版《三国》电视剧为例[J]
.文艺研究,2010(12):20-27.
被引量:4
3
杨占福.
《三国演义》三点最突出的艺术贡献[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15(1):102-105.
被引量:1
4
沈伯俊.
《三国演义》评点本前言[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3(5):1-12.
二级引证文献
5
1
岑泽丽.
《三国演义》夸张修辞格运用探析[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5):85-87.
2
李乔.
电视剧新《三国》中的女性人物叙事分析[J]
.消费导刊,2015,0(6):250-250.
3
王国巍.
论沈伯俊《三国演义》研究的学术贡献[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0(7):3-7.
4
张法.
艺术学:2010年扫描[J]
.文艺争鸣,2011(04X):4-13.
被引量:1
5
毛启凡.
浅析当代影视作品的改编及其语言艺术特点——以《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改编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5):69-74.
1
冯惠玲.
冰心“爱的哲学”生成环境浅论[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92-94.
2
贾名党.
“玉人”意象蠡测[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2):46-49.
3
王利纯.
浅析泰戈尔戏剧《邮局》在中国的接受情况[J]
.小说月刊(下半月),2014,0(5):57-58.
4
刘尊明.
试论唐宋词的审美特性及其文化意蕴[J]
.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3(3):27-34.
被引量:4
5
李亚军.
透视“诗中画”背后的和谐审美意蕴——也谈王维的《山居秋暝》[J]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8(3):90-90.
6
吕超峰.
浅议米勒作品中的乡土情结[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5(4):120-120.
7
张静.
民族审美心理对戏曲人物性格的影响研究[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48-150.
8
魏天真.
“私人写作”、“身体写作”与女性文学——陈染、林白小说再解读[J]
.文学教育(中),2012(5):4-6.
9
谢磊.
《美狄亚》与《赵氏孤儿》比较阅读[J]
.文学教育,2008(21):152-152.
10
武超,张艺凡.
对偶修辞视角下孔子的哲学思想[J]
.北方文学(下),2017,0(1):151-151.
明清小说研究
2006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