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8-39,共2页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参考文献1
-
1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
同被引文献31
-
1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J].天津教育,2006(11):11-13. 被引量:2
-
2王逢贤.价值取向多元化与学校德育对策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1994(6):9-12. 被引量:9
-
3王学风.论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J].思想教育研究,2004(12):5-6. 被引量:21
-
4刘政妍,李贺.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调查分析——以沈阳某大学城为例进行的研究[J].中国商界,2009(3):304-305. 被引量:10
-
5刘福州.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其创新[J].教育探索,2006(3):117-118. 被引量:1
-
6周肖兴.文化的多元性与德育创新[J].新东方,2006(8):48-50. 被引量:16
-
7何独明,滕发祥.学校德育系统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6(10):90-92. 被引量:3
-
8罗祥,黄忠,胡燕.学校如何引导中学生走出道德困境[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7(2):42-43. 被引量:2
-
9黄正泉,王健.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07,23(3):57-60. 被引量:117
-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二级引证文献9
-
1斯日古楞.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动态分析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1):254-256. 被引量:2
-
2赵莉.手机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3(20):49-50. 被引量:4
-
3许鹤.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41-142.
-
4李雯婧.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理解教育[J].鄂州大学学报,2015,22(6):78-79. 被引量:1
-
5王水苗,张陶然.“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及解决路径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12):177-178. 被引量:1
-
6蔡容华.新媒体环境下独立学院“90后”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4):84-85.
-
7李维东.多元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和对策[J].教育界(综合教育),2016(10):21-21.
-
8冯开甫,姜茂雪.对校园欺凌旁观者现象的道德审视[J].菏泽学院学报,2024,46(1):46-50.
-
9王佳佳.新时代高校学生:应对时代境遇新要求,实现美好生活新愿景[J].师道(教研),2024(5):94-97.
-
1谢光强.职业中专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版),2008(2):41-42. 被引量:9
-
2胡英坚.中职教师走出“高原现象”的实践与探索[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23):10-10.
-
3赵恺.民族院校德育工作特殊性与实践性研究[J].亚太教育,2016,0(8):217-218.
-
4杨年芳.美国高校资助政策对我国独立学院资助工作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24):164-165.
-
5赵华栋.学习抓精髓 实践重务本 发展循规律[J].中小学校长,2010(7):46-48.
-
6陈巧年.异地二级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5(4):26-28.
-
7何波.浅谈新形势下的油田前线职工思想教育工作[J].中国科技博览,2012(30):208-208.
-
8徐红梅.新时期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特殊性的探索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9(35):247-247.
-
9韩强.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与规划发展管理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8(3):83-85. 被引量:8
-
10杨知行.我县实验劳保用品发放办法[J].实验教学与仪器,1995,12(4):37-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