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西部农村教育发展与乡村文化建设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西部农村,长期积淀的价值趋向、思维定势和社会心理已逐渐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一种习俗、一种生活方式,致使教育发展缺乏良好的文化环境与深层支撑。只有立足于文化的变革与建设,立足于人的现代化,才能给西部农村教育的持续发展带来精神的支持和长久的动力。
作者
林健
机构地区
重庆教育学院中文系
出处
《探索》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8-140,共3页
Probe
基金
200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XZX001)
关键词
西部农村
教育
文化战略
分类号
G127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33
同被引文献
20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2
参考文献
3
1
朱小曼.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
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共引文献
33
1
王勤,谢佳.
“和谐”视域下的道德教育——兼论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J]
.教学与研究,2006(3):64-68.
被引量:9
2
史成明.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整合的瓶颈及其突破[J]
.教育发展研究,2006,26(8):50-54.
被引量:4
3
邓和平.
从人的社会化到人的现代化[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22(3):64-69.
被引量:3
4
胡玉萍.
文化视野中的教育研究述评[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5):93-96.
被引量:1
5
顾月华.
苏州百年老校的文化特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07,27(01A):52-56.
被引量:1
6
汪家宝,赵呈领.
吸纳与创新:中美不同文化传统下的e-Learning比较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7(4):34-37.
被引量:1
7
刘倩.
关于课程内容的思考——从文化学的视角[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4):56-59.
被引量:1
8
王永辉,冯丽樱.
远程学习支持服务:文化的视角[J]
.中国远程教育,2007(05S):23-27.
被引量:22
9
王亚芳.
略论民俗文化的课程开发[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3(5):5-7.
被引量:5
10
王一凡.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成人教育发展[J]
.职教论坛,2008,24(13):26-28.
同被引文献
20
1
廖婧茜,龚洪.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伦理[J]
.民族教育研究,2023(1):13-20.
被引量:32
2
苟颖萍.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民现代化问题的思考[J]
.社科纵横,2006,21(11):26-27.
被引量:7
3
魏佐国.
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道德诉求[J]
.求实,2006(11):88-92.
被引量:7
4
陆英,朱培坤.
当前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以嘉兴市秀洲区为例[J]
.江南论坛,2006(11):30-31.
被引量:1
5
庞守兴.
农村教育的症结与出路[J]
.教育发展研究,2000,20(7):56-58.
被引量:13
6
吴重涵,张俊,王梅雾.
是什么阻碍了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参与——阶层差异、学校选择性抑制与家长参与[J]
.教育研究,2017,38(1):85-94.
被引量:117
7
唐汉卫.
交叠影响阈理论对我国中小学协同育人的启示[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4(4):102-110.
被引量:85
8
刘鹂,孟雪.
农村教育治理现代化:原点、困厄及实践路径[J]
.现代教育管理,2020(12):15-21.
被引量:14
9
鞠佳雯,李妍,蒋柳青.
促进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
.中国电化教育,2021(5):33-38.
被引量:31
10
倪闽景.
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进行顶层设计[J]
.人民教育,2021(8):19-22.
被引量:36
引证文献
2
1
涂桂华.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J]
.社会工作,2007(12):63-64.
2
樊晓燕,蒋明.
乡村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框架、现实困境与机制构建[J]
.中州学刊,2023(6):106-113.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
12
1
贺明华,周杨力子,江毓君.
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高质量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基础、困境与趋向[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4(6):89-99.
被引量:2
2
董甜园,夏海鹰,王正富.
中西部乡村地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基于37位乡村校长访谈数据的质性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24(2):66-79.
3
赵鹏,李毅格.
农民数字素养提升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
.经济论坛,2024(4):94-103.
被引量:1
4
沈胜林,肖西.
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与推进路径[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24,39(3):110-115.
被引量:1
5
李哲.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制度重构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6(3):133-138.
6
鲁长风.
家校社育人共同体:概念特征、架构组成与推进路径[J]
.中华家教,2024(4):13-21.
7
孙晓娇,万锐.
新时代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4,39(4):83-89.
被引量:1
8
张地容,李祥.
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制度化困境与突破路径[J]
.教学与管理,2024(30):36-42.
9
伍辉燕.
乡村定向师范生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培养路径[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4,38(5):68-74.
10
鲁长风,田友谊,黄春晨.
面向共同体育人: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的审思与重塑[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34):38-45.
1
杜宝夫.
铸文化品牌 显平铜特色[J]
.江南论坛,2010(7):47-48.
2
周宏斌.
根据青年特点 加强文化建设[J]
.中国军转民,2005(7):72-74.
3
亦然,亦可.
清末民初圣贤子孙的文化人格嬗变[J]
.山东社会科学,1996(4):66-70.
4
沈梁燕.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基于文化自觉的理论视角[J]
.大学(研究),2016(5):27-32.
被引量:2
5
马春茹.
价值观的功利化与中国文化转型的任务[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6):56-59.
6
陈瑞玉.
全球化视野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定位[J]
.体育世界,2014(4):47-48.
7
陈钧浩.
档案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J]
.东方企业文化,2012(B11):160-160.
8
李亚娟.
非正式制度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中的作用分析[J]
.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2):111-112.
被引量:2
9
于沙沙,张安福.
唐朝西域治理下的文化认同研究[J]
.新疆社科论坛,2010(5):27-31.
10
单连春.
“至真至善”与“至善至美”——古希腊与先秦哲学对精神境界的认识之比较[J]
.贵州社会科学,2005(5):81-83.
被引量:1
探索
2006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