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1-34,共4页
China Youth Study
参考文献6
-
1王效仿.高等教育的教育过度:事实还是假象[J].中国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5,(2).
-
2[美]菲利普·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1985)[M].赵宝恒.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7-178
-
3陈武元.泰国、印尼、菲律宾高学历者失业状况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2(3):47-49. 被引量:1
-
4李家才.高等教育过度化的根源与警示[J].开放教育研究,2001,7(1):10-12. 被引量:30
-
5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华夏出版社,2001..
-
6艾里东·莫里斯,卡洛尔·麦克拉吉·缪勒.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
二级参考文献3
-
1黄志成 等.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问题与经验[J].国外高等教育资料,1996,(4).
-
2杨汉清 韩骅.比较高等教育概览[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0.314-315.
-
3满秀芳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高等教育能跑多远[J].高等教育,1999,(8).
共引文献45
-
1宋爱忠.当下中国大学生失业的原因分析[J].社科纵横,2006,21(9):33-34. 被引量:7
-
2虞乐,娄佳.论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过度”问题[J].科技风,2008(7):106-106. 被引量:1
-
3罗靖.新的教育不平等——我国知识失业背景下的教育问题初探[J].江苏社会科学,2006(S2):97-99.
-
4曾艳.毕业,失业?——大学生失业现象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3):101-104. 被引量:10
-
5陈方红.论我国教育过度的成因及社会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2):56-59. 被引量:12
-
6胡平.简析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及实现途径[J].农村经济,2005(5):80-82. 被引量:37
-
7曾正滋.寻找和谐社会的社会整合机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26(4):16-21. 被引量:14
-
8彭金冶.“高等教育过度”别议——以知识失业和几个悖论为切入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3(9):8-10. 被引量:2
-
9李应招,周凤荣.我国教育过度问题的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23(1):114-117. 被引量:6
-
10赵友宝,焦习燕.“知识失业”:经济学思考及其对策[J].预测,2006,25(4):26-29.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32
-
1高小玲.对我国知识失业问题的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22(S1):179-181. 被引量:10
-
2虞乐,娄佳.论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过度”问题[J].科技风,2008(7):106-106. 被引量:1
-
3孙彩霞.分析高学历就业难现象与追求高学历之风的形成[J].消费导刊,2008(8):236-237. 被引量:10
-
4郑文力.“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19-121. 被引量:9
-
5李薇辉.对“知识失业”问题的理论探讨[J].上海经济研究,2005,17(3):75-82. 被引量:22
-
6杨竹节.论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J].江苏高教,2003(2):52-53. 被引量:9
-
7殷朝晖,欧阳红兵.我国的结构性教育过度及其原因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3):40-43. 被引量:26
-
8常素巧,赵振江.当代中国知识失业问题探析[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8(3):90-92. 被引量:11
-
9王效仿.知识失业:一个时代的来临[J].书摘,2004(10):4-8. 被引量:8
-
10赖德胜,田永坡.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J].经济研究,2005,40(11):111-119. 被引量:157
二级引证文献12
-
1周延锋.知识失业困境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3):97-98. 被引量:1
-
2秦治国.新形势下大学生知识性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32):364-364.
-
3鲍威,李炳龙.谁失业、谁就业、谁升学——2003年-2009年中国高校学生毕业后发展路径选择的观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3(1):72-80. 被引量:25
-
4李雅儒,毛强.关于“蚁族”群体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2(4):73-79. 被引量:13
-
5王瑜.高学历失业问题:国际比较与中国实际[J].兰州学刊,2013(3):73-80. 被引量:3
-
6李雅儒,陈笑然.高校毕业生聚居群体的生成因素与应对策略[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4(5):151-155.
-
7李雅儒,毛强.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调查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37-144. 被引量:3
-
8牛玲.中国“高学历”失业问题及就业制度研究[J].现代商业,2016(31):183-184.
-
9庚天琦,安妮,王喜今,江海冰,庞厚远,张旸.双相心境障碍抑郁发作患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6):1145-1148. 被引量:7
-
10袁晶.关于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赤子,2015(9Z).
-
1王万利,杨艾祥.关注知识失业问题[J].人才瞭望,2003(4):22-23. 被引量:1
-
2杨晨.论经济转型与高校毕业生“知识失业”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4(10X):177-178.
-
3李薇辉.对“知识失业”问题的理论探讨[J].上海经济研究,2005,17(3):75-82. 被引量:22
-
4王永莲,杨卫军.对当前“知识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价格与市场,2004(2):22-23. 被引量:3
-
5殷平安,蒋庆斌.关于知识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全国商情,2006(8):122-123.
-
6扶涛,张兰芳,张云钢.我国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计量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7):87-90. 被引量:4
-
7李侠.基于经济学角度的知识失业问题探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5):118-119. 被引量:2
-
8赵勇.《西部城市化的资源配置机制研究》评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236-237.
-
9于婷,侯贵生.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的失业问题以及应对措施[J].全国商情,2008(4):131-131. 被引量:1
-
10李聪,杨茗.促进环境保护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17):46-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