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主体间性视阈中的道德教育范式 被引量:6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从主体间性这一视阈透视道德教育范式,道德教育的目标应从“物化”走向“人化”,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道德教育的方法应从“灌输”走向“对话”;道德教育的过程应从单向训导走向双向交往;道德教育的内容应从疏离现实走向回归生活。
作者 李杰
出处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3-94,共2页 Education Explor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二级参考文献28

  • 1李季.道德整合:现代德育的素质教育取向[J].教育研究,1999,20(4):41-46. 被引量:21
  •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37.
  • 3[2,3,6,9,12]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 4[2]张涣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 5[3]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 6[4]涂尔干.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 7[5]Durkheim,E. Moral Education[M]. New York: Free Press, 1961.
  • 8[6]Raths, L., Harmin, M., and Simon, S. Values and Teaching. Columbus, Ohio: Merrill, 1978, 2nd.
  • 9[7]Downey, M., and Kelly, A. V. 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Harper and Row Ltd, 1978.
  • 10[8]瞿葆奎.教育学文集*德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共引文献341

同被引文献42

引证文献6

二级引证文献3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