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主体间性视阈中的道德教育范式
被引量: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从主体间性这一视阈透视道德教育范式,道德教育的目标应从“物化”走向“人化”,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道德教育的方法应从“灌输”走向“对话”;道德教育的过程应从单向训导走向双向交往;道德教育的内容应从疏离现实走向回归生活。
作者
李杰
机构地区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出处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3-94,共2页
Education Exploration
关键词
主体间性
道德教育
教育范式
教育目标
教育内容
分类号
G410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8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341
同被引文献
42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32
参考文献
5
1
马丁·布伯.我与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2
肖川.
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23-28.
被引量:96
3
檀传宝.
对德育主体及其作用的几点认识[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2):5-8.
被引量:15
4
鲁洁 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
王海燕.
主体间理解:道德教育方法论的一种思考[J]
.教育研究,2002,23(5):32-35.
被引量:58
二级参考文献
28
1
李季.
道德整合:现代德育的素质教育取向[J]
.教育研究,1999,20(4):41-46.
被引量:21
2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37.
3
[2,3,6,9,12]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4
[2]张涣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5
[3]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6
[4]涂尔干.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7
[5]Durkheim,E. Moral Education[M]. New York: Free Press, 1961.
8
[6]Raths, L., Harmin, M., and Simon, S. Values and Teaching. Columbus, Ohio: Merrill, 1978, 2nd.
9
[7]Downey, M., and Kelly, A. V. 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Harper and Row Ltd, 1978.
10
[8]瞿葆奎.教育学文集*德育[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共引文献
341
1
张典兵.
探究性道德学习的德育价值分析[J]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6):131-135.
被引量:1
2
杨立江.
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刍议[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1):128-130.
被引量:2
3
刘忠孝,孙相娜.
主体间性德育的基本内涵及价值取向[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6):22-24.
被引量:12
4
宋晋秀.
新教育下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基本原则[J]
.吕梁学院学报,2008(4):72-74.
5
曾琼芳.
变革教育理念 改进高校道德教育[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10):94-96.
6
朱秋颖,赵宏义.
多元社会条件下学校德育的现状与思考[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2,18(2):36-39.
7
韩英.
略论高校德育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14(2):29-30.
8
陈金容.
学校道德教育接受效果的反思[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4,2(3):364-368.
9
彭寿清.
德育的理想与高校学生德育[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4):88-92.
被引量:5
10
于学友.
主体间性: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视角[J]
.当代教育科学,2004(19):10-12.
被引量:45
同被引文献
42
1
田九霞.
试论主体间性诠释下的交往式思政教育[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11-14.
被引量:14
2
李焕明.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1):116-118.
被引量:15
3
郭莉,黄柯.
论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J]
.江西社会科学,2012,32(7):241-245.
被引量:27
4
衣俊卿.
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J]
.哲学研究,1992(10):30-36.
被引量:56
5
岳伟,王坤庆.
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2):1-6.
被引量:166
6
李亚敏.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原则探析[J]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4,17(6):25-27.
被引量:4
7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析[J]
.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5(2):4-10.
被引量:111
8
蓝江.
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质疑[J]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3):38-41.
被引量:3
9
冯建军.
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6-90.
被引量:85
10
闫艳.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求实,2006(4):71-73.
被引量:17
引证文献
6
1
梁德友.
近年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
.兰州学刊,2008(4):192-195.
被引量:21
2
邵庆祥.
论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J]
.中国青年研究,2009(3):96-99.
被引量:7
3
郭德君.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医学伦理教育模式探索[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下旬),2009,6(3):60-62.
4
陈晓梅,宋昊澄.
基于主体间性的新农村道德教育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5):126-128.
5
曹洪军.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15(5):70-73.
被引量:4
6
朱文婕,卞敏.
主体间性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J]
.新西部(下旬·理论),2013(9):130-131.
二级引证文献
32
1
陈丹雄,陈海红.
我国近十年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S2):173-175.
被引量:1
2
汪建兵.
主体间性视阈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
.思想教育研究,2009(2):14-17.
被引量:6
3
王东强,于洪卫.
组织变革下员工沉默的诱因和管控——一个主体间性理论的视角[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26(6):36-38.
被引量:4
4
刘梅华,张新泽.
论课堂教学中学生沉默及思想沟通机制[J]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9):202-203.
被引量:1
5
符俊,李宏博.
“以人为本”视野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理念的思考[J]
.企业导报,2010(6):205-206.
被引量:8
6
桑雷.
基于主体间性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向[J]
.职业时空,2011,7(1):180-182.
7
邹丽梅,包玉华.
论主体间性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J]
.教育与职业,2011(14):87-88.
被引量:1
8
胡央波,陈龙根.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研究[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9(5):22-25.
被引量:3
9
许荔仙.
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分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560-562.
被引量:2
10
黄文进.
基于能力建设为核心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12(11):152-153.
被引量:3
1
曹彦彦.
从现实走向愿景——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与实践[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3):32-32.
2
刘涛,赵惠.
多元化:美国校长角色的现实走向[J]
.教育情报参考,2007(12):24-24.
3
程红兵.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领导力[J]
.素质教育大参考,2008(1):23-25.
4
贾仕林,崔景贵.
全球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走向及其启示[J]
.思想.理论.教育,2001(12):5-8.
被引量:15
5
尚云丽,于洪波.
“仁”与“理”视阈下的道德教育——中西先贤人性论下的道德教育观比较[J]
.北京社会科学,2014(8):33-39.
被引量:1
6
丛雅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高中德育课程现实走向[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6):32-33.
7
艾比班·阿吾提.
试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生态人[J]
.写作(中),2016,0(1):35-36.
8
李曾辉.
高职公共艺术教师素质结构体系探讨[J]
.长江丛刊,2016(18):163-164.
9
李荣华.
学生主体论的现实走向偏差及其建构[J]
.文学教育,2008(23):148-149.
10
韩丽丽,于连坤.
当代国外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与启示[J]
.石油教育,2004(4):103-106.
被引量:5
教育探索
2006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