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船山学刊》
2006年第4期190-192,共3页
Chuanshan Journal
二级参考文献1
-
1郝克明.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75-114.
共引文献40
-
1谭捷.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设[J].科教文汇,2007(14):23-24. 被引量:2
-
2郑惠泽.高校图书馆与素质教育[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3(S1):201-203.
-
3张春红,浦华.人文精神与工科高校德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0,20(S1):60-63.
-
4王志华.浅谈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J].中文信息,2013(12).
-
5熊艳.试论高校非文科专业世界史教育功能[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5,24(2):185-188. 被引量:2
-
6肖丽君,胡和平.做人 做事 发展——新世纪高职人才模式的基本要求[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1(1):7-11.
-
7潘秀玲.高校图书馆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18):149-149. 被引量:1
-
8黄屏.浅谈农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7,15(1):35-37. 被引量:2
-
9朱晓刚.我国大学三种课程改革之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11):85-88. 被引量:8
-
10白晶.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图书馆利用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7,15(5):19-20. 被引量:30
同被引文献18
-
1甄尽忠.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J].美与时代(美学)(下),2005(1):18-19. 被引量:2
-
2曲艳.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中央民族大学李耀宗教授一席谈[J].教育艺术,2001(1). 被引量:1
-
3初文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03(7):34-35. 被引量:38
-
4邹敏.中外素质教育之比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9(7):132-136. 被引量:5
-
5白春玲.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开展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4):110-112. 被引量:11
-
6曲洪志.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56(6):114-116. 被引量:38
-
7李迎新.素质教育与传统文化[J].甘肃教育,2005(9):8-9. 被引量:1
-
8谭朝炎.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7(6):100-102. 被引量:14
-
9盖晓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6(6):45-47. 被引量:6
-
10韩希明.对校园内传统文化影响的思考[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6,9(1):79-81. 被引量:1
-
1吕达.简述严复的科学教育思想和课程理论[J].教育科学,1988(4):61-65. 被引量:2
-
2黄经邦.鲁迅“立人”“兴国”的教育观[J].江汉大学学报,1997,14(1):79-83.
-
3宗高峰.清末民初教育救国思潮述评[J].怀化学院学报,2016,35(10):98-101.
-
4黄升任.对“教育救国论”的再认识[J].探索与争鸣,1999(7):45-48. 被引量:3
-
5吴玉伦.教育救国思潮的形成与发展[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5):120-123. 被引量:3
-
6苗连顺.论严复的教育思想[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21(1):18-20.
-
7王菲.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文史博览(理论),2011(5):63-64. 被引量:3
-
8高巍翔.张伯苓的德育观与国民性改造[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4):96-99. 被引量:3
-
9吴玉伦.教育救国思潮的形成与发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2):88-91. 被引量:2
-
10学校双语升国旗不宜提倡[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1):7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