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多年生粳稻留桩高度研究
被引量: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试验以迟熟粳稻台农67号为材料,设置了5、10、15、20、30cm五种留桩高度处理,结果表明:(1)随着留桩高度的增加,生育期逐渐缩短,活桩率、分蘖数、成穗数逐渐增加,但每穗粒数逐渐减少。(2)不管留桩高度多少,再生分率多自地下节位萌发,地下倒二节位为优势芽位。
作者
陈金铨
刘志兵
李义珍
王玲
高诚
蒋家换
机构地区
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
出处
《福建稻麦科技》
1996年第4期22-24,共3页
Fuj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Rice and Wheat
关键词
多年生水稻
留桩高度
水稻
粳稻
分类号
S511.220.4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40
同被引文献
230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153
参考文献
2
1
李义珍,黄育民,陈子聪,蔡亚港,黄海明.
再生稻丰产技术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1991,11(1):1-12.
被引量:35
2
苏祖芳,张洪程,侯康平,郭宏文.
再生稻幼穗分化形成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88,22(3):17-22.
被引量:10
二级参考文献
2
1
黄友钦,张洪松.汕优63再生芽幼穗分化发育规律[J]杂交水稻,1988(04).
2
张裕新.
汕优63作中稻再生栽培的探讨[J]
.湖北农业科学,1990(3):2-5.
被引量:8
共引文献
40
1
姜照伟,林文雄,李义珍,卓传营,谢华安.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再生稻干物质积累运转的影响[J]
.福建农业学报,2004,19(2):103-107.
被引量:20
2
李义珍,彭嘉桂,蔡金禄,陈维高.
福建亚热带山区水稻生态和丰产技术体系[J]
.福建农业学报,1992,12(1):1-8.
被引量:3
3
郑景生,林文,卓传营,方宣钧,林文雄.
再生稻根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4):106-109.
被引量:24
4
杨惠杰,郑景生,姜照伟,李义珍,卓传营,张上守.
再生稻超高产库的结构特征[J]
.福建农业学报,2005,20(2):65-68.
被引量:27
5
姜照伟,林文雄,李义珍,卓传营,杨惠杰,谢华安.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再生稻若干生理特性的影响[J]
.福建农业学报,2005,20(3):168-171.
被引量:19
6
朱鸿,陈鸿飞.
福建省再生稻研究现状与展望[J]
.亚热带农业研究,2006,2(3):170-175.
被引量:16
7
朱校奇,邓启云,陈春光,庄文,武文.
再生稻及超级杂交稻再生利用研究进展[J]
.杂交水稻,2007,22(3):6-9.
被引量:17
8
张洪程,钟明喜,戴其根,霍中洋,许德美,徐世才.
抛秧再生稻的初步研究[J]
.杂交水稻,1993,8(6):19-22.
9
刘爱中,张胜文,屠乃美.
稻桩贮藏同化产物的分配与再生稻腋芽再生率及产量构成的关系[J]
.华北农学报,2008,23(3):190-193.
被引量:16
10
李义珍,黄育民.
水稻再生丰产技术研究——1报:再生稻的生育特性及宜栽生态环境[J]
.福建稻麦科技,1989,0(4):24-29.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230
1
陈大洲,肖叶青,皮勇华,邬文昌,胡兰香,罗世友,吴小燕.
越冬粳稻品种“东野一号”的选育[J]
.作物研究,2007,21(3).
被引量:7
2
刘国华,邓化冰,陈立云,肖应辉,唐文邦.
中稻头季稻与再生稻的品质比较研究[J]
.杂交水稻,2002,17(1):45-47.
被引量:35
3
李伟,屠乃美.
再生稻生育特性和栽培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
.作物研究,2002,16(S1):235-239.
被引量:9
4
赵士熙,严叔平,张冬松,卓传营,廖燕俸,邓积伟.
再生稻控制稻瘿蚊机理的研究[J]
.武夷科学,2002,18(1):178-184.
被引量:3
5
陈秋香,戴文蝶.
两优2163再生栽培技术初探[J]
.福建稻麦科技,2002,20(1):23-24.
被引量:2
6
林明,黄庭旭,周仕全.
Ⅱ优15的再生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福建稻麦科技,2002,20(1):26-27.
被引量:1
7
姜照伟,卓传营,林文,郑景生,李义珍.
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
.福建稻麦科技,2002,20(2):8-9.
被引量:13
8
李品汉.
早稻留再生稻的技术探讨[J]
.中国农技推广,1998,0(6):23-24.
被引量:3
9
李义珍,黄育民,陈子聪,蔡亚港,黄海明.
再生稻丰产技术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1991,11(1):1-12.
被引量:35
10
郑景生,林文,卓传营,方宣钧,林文雄.
再生稻根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4):106-109.
被引量:24
引证文献
11
1
秦鹏,屠乃美.
再生稻源库特性研究现状与展望[J]
.作物研究,2004,18(S1):329-333.
被引量:5
2
严斧.
越冬再生水稻的研究现状与前景[J]
.作物研究,2012,26(1):79-84.
被引量:4
3
何花榕,房贤涛,翁国华,郭灵灵,杨惠杰.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9):6-10.
被引量:21
4
郭媛贞,陈德禄,陈炳坤,陈玉山.
青饲大麦的青刈特性与调控技术综述[J]
.大麦科学,2000(2):5-7.
被引量:7
5
林文雄,陈鸿飞,张志兴,徐倩华,屠乃美,方长旬,任万军.
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特性与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23(4):392-401.
被引量:110
6
郭效琼,罗樊,熊海波,张慧鑫,张小玲,尹显明,董陈文华,朱骞,陈丽娟,李东宣.
多年生水稻籼、粳分类及其胚性愈伤诱导培养基优化[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6):967-974.
被引量:3
7
闫超,郑剑,段文静,南文斌,秦小健,张汉马,梁永书.
越冬栽培稻产量性状相关QTL定位[J]
.作物学报,2019,45(4):522-537.
被引量:1
8
唐艳萍,宁孝勇,温锟龙,奚弟松,段翔.
达州市再生稻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
.中国稻米,2020,26(2):107-110.
被引量:1
9
程卯,黄光福,李红平,甲飘,杨晓妹,胡风益,张石来.
一种两收模式下多年生稻产量潜力初探[J]
.湖南农业科学,2020(10):31-35.
被引量:6
10
梁成刚,汪燕,喻武鹃,廖凯,陈敏,关志秀,付全兰,孟子烨,陈庆富.
荞麦远缘杂交种质(Fagopyrum tatari-cymosum)的再生特性与品质分析[J]
.广西植物,2021,41(4):606-613.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153
1
杨树明,李国强,曾亚文,杨涛,普晓英,杜娟,李玉贤,李本逊.
不同时间割苗对再生大麦生物产量和籽粒功能成分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12,32(2):303-308.
被引量:10
2
蒋俊,屠乃美.
再生稻产量形成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2013,27(1):70-74.
被引量:21
3
杜娟,曾亚文,普晓英,杨涛,杨晓梦,杨树明.
不同割苗期对大麦籽粒及麦苗功能性成分的影响[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3):446-454.
被引量:6
4
杜娟,杨晓梦,曾亚文,杨涛,普晓英,杨树明,陈晓艳.
割苗期对不同生态类型大麦品系农艺性状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2015,28(1):28-33.
被引量:7
5
林文雄,陈鸿飞,张志兴,徐倩华,屠乃美,方长旬,任万军.
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特性与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23(4):392-401.
被引量:110
6
钱太平,梅少华,张键,喻均吉,翟中兵,方锡文,陈建军,张丛德,魏坦雄.
再生稻不同留桩高度和收割方式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14-17.
被引量:29
7
高长清,王记安,刘长兵,郑明,汪新胜.
留桩高度对丰两优香1号再生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2015(9):9-9.
被引量:4
8
周奥,何可佳,李晓刚.
湖南地区再生稻品种筛选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5):1-5.
被引量:51
9
张维林,王长春,胡海涛,杨玲.
大田越冬水稻种子的筛选鉴定[J]
.中国稻米,2016,22(5):31-34.
被引量:3
10
郭效琼,罗樊,熊海波,张慧鑫,张小玲,尹显明,董陈文华,朱骞,陈丽娟,李东宣.
多年生水稻籼、粳分类及其胚性愈伤诱导培养基优化[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6):967-974.
被引量:3
1
刘小毅.
多年生水稻仿野87—707培育成功[J]
.专业户,1995(4):37-38.
2
“傻瓜水稻”[J]
.中国科技信息,2003(13):27-27.
3
蔡东宏,黄循精.
IRRI科学家研究水稻无融合生殖技术[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1994(2):6-7.
4
肖关丽,杨清辉,李富生,杨生超,何顺长.
甘蔗不同芽位腋芽内源激素研究[J]
.甘蔗(福建),2001,8(4):1-5.
被引量:3
5
张海峰,黄育民,林文,李义珍,蔡亚港.
再生稻的光合作用和物质生产[J]
.福建稻麦科技,1991,0(4):41-45.
被引量:6
6
宫占元,马光恕,郑殿峰.
调节剂浸种对马铃薯不同芽位母薯生理代谢及根系形态的调控效应[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286-1288.
7
李锡志,潘宜献,周文华,刘广东,尚梅花,李玉玺.
春马铃薯不同芽位出苗期、产量差异试验[J]
.中国马铃薯,2002,16(3):166-167.
8
李小萍,陈爱珠,林玉婷.
水稻再生分蘖的萌发成穗规律研究[J]
.福建稻麦科技,2008,26(4):12-14.
被引量:4
9
俞道标,赵雅静,黄顽春,李小萍,姜照伟,陈双龙.
低桩机割再生稻生育特性和氮肥施用技术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2012,27(5):485-490.
被引量:20
10
陈爱珠,林玉婷,李小萍.
再生稻头季倒伏对再生季生育的影响[J]
.福建稻麦科技,2010,28(3):16-18.
被引量:2
福建稻麦科技
1996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