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茶叶品质识别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茶叶品质的识别是长期困扰消费者的一个问题。文章概述了茶叶品质的感官识别、理化识别、神经网络智能化识别、茶叶色泽量化识别及其它物理化学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
王文杰
机构地区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中国茶叶加工》
2006年第3期40-42,共3页
China Tea Processing
关键词
茶叶品质
识别方法
感官与理化
神经网络系统
色泽量化
分类号
TS272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7
参考文献
27
共引文献
345
同被引文献
195
引证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176
参考文献
27
1
苏祝成,钱秀萍.
茶叶感官品质标准化与茶产业技术发展——兼对名优茶发展的反思[J]
.茶叶,2005,31(3):156-158.
被引量:3
2
王丽萍.
怎样鉴别名优伪劣茶叶[J]
.物流工程与管理,1995,0(1):29-31.
被引量:2
3
王兵,臧光楼.
茶叶的品质鉴定和真假鉴别[J]
.江苏食品与发酵,2002(2):27-28.
被引量:5
4
王浩.茶叶优劣的鉴别[J].茶叶机械杂志,2002,3:34-34.
5
马仕本.
十大名茶真假(鉴别)[J]
.中国防伪报道,2003(4):59-59.
被引量:2
6
潘玉珍.
教你鉴别茶质量[J]
.中国防伪,2004(6):60-60.
被引量:2
7
向丽萍,罗砚文.
茶叶中掺入滑石粉的定性检测方法[J]
.科技资讯,2005,3(26).
被引量:6
8
徐小妹 许孙曲摘译.用判别式分析法对茶叶样品进行分类[J].Talanto,1996,43:415-419.
9
黄继轸.
论茶叶品质的构成及品质评定[J]
.茶业通报,2000,22(2):19-21.
被引量:35
10
Kohnen T. Biological Cybernetics,1982,43:59-69.
二级参考文献
67
1
梁月荣,罗德尼.毕.
发酵对茶汤冷后浑的影响(英文)[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2,20(S1):131-137.
被引量:1
2
梁月荣,Rod Bee.
提取温度对茶汤冷后浑和雾霾度的影响(英文)[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2,20(S1):138-145.
被引量:2
3
陆德彪,毛祖法.
浙江省初制茶厂的优化改造[J]
.茶叶,2004,30(4):192-194.
被引量:8
4
张水菊,杜春萍,张玉滨,付韬,谢小鹏.
氟石中二氧化硅的快速分析方法[J]
.江西冶金,2003,23(6):168-170.
被引量:3
5
胡淑宜.
树皮的热分析法研究[J]
.中国造纸学报,1999,14(B10):97-101.
被引量:12
6
阮宇成.
茶叶保健功能的研究及其发展前途[J]
.茶叶,1994,20(1):10-12.
被引量:11
7
吴文洲,鲍亦令.
采用流化床技术开发利用生物质能[J]
.新能源,1994,16(10):12-15.
被引量:20
8
王文杰,罗守进,黄建琴,张立平,吴新荣,王宏树.
电脑测定茶叶色泽的方法研究[J]
.茶叶科学,2005,25(1):37-42.
被引量:21
9
林锦明,张汉明,赵长文.
关黄柏与川黄柏的差热分析法鉴别[J]
.中国中药杂志,1995,20(8):457-458.
被引量:17
10
严俊,林刚.
测色技术在茶叶色泽及品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一)表色系的选择[J]
.茶业通报,1995,17(1):7-9.
被引量:39
共引文献
345
1
许勇泉,尹军峰,沈丹玉,王江丽,罗红燕,郑华骞.
武夷岩茶饮料最佳浸提参数的研究[J]
.浙江农业科学,2009,50(6):1143-1149.
被引量:8
2
张瑞莲,袁海波,尹军峰,许勇泉,陈建新,汪芳,王志岚,杨宇宙.
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在茶饮料汤色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J]
.茶叶科学,2010,30(4):287-294.
被引量:22
3
叶瑞洪,赖海涛.
茶多酚的分离鉴定及茶叶质量评估[J]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4(1):41-42.
被引量:2
4
黄凤.
基于颜色分量差值法的武夷岩茶黄片识别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上旬),2013,10(11):75-77.
被引量:1
5
李晓丽,何勇.
基于多光谱图像及组合特征分析的茶叶等级区分[J]
.农业机械学报,2009,40(S1):113-118.
被引量:20
6
王文杰,黄建琴,吴新荣,王宏树.
人工添加色素茶的鉴别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2004(4):39-41.
7
但悠梦,王艳,聂光华,胡卫兵.
稀土配合物[Ho(C_3H_7NO_2)_2(C_3H_4N_2)(H_2O)](ClO_4)_3的合成、表征与热分析[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1):72-74.
被引量:1
8
周继荣,陈玉琼,孙娅,袁芳亭,倪德江.
鹿苑茶加工过程中品质的变化[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24(1):88-92.
被引量:30
9
王文杰,罗守进,黄建琴,张立平,吴新荣,王宏树.
电脑测定茶叶色泽的方法研究[J]
.茶叶科学,2005,25(1):37-42.
被引量:21
10
傅志民.
茶叶感官审评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建议[J]
.中国茶叶加工,2005(1):16-17.
被引量:22
同被引文献
195
1
程焕,贺玮,赵镭,胡小松,吴继红.
红茶与绿茶感官品质与其化学组分的相关性[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S1):375-380.
被引量:54
2
史波林,赵镭,支瑞聪,席兴军,朱大洲.
应用电子鼻判别西湖龙井茶香气品质[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S2):302-306.
被引量:41
3
李晓丽,何勇.
基于多光谱图像及组合特征分析的茶叶等级区分[J]
.农业机械学报,2009,40(S1):113-118.
被引量:20
4
杨亚军.
茶树育种品质早期化学鉴定——Ⅱ.鲜叶的主要生化组分与绿茶品质的关系[J]
.茶叶科学,1991,11(2):127-131.
被引量:97
5
马福昌,吕迎春,李怀恩.
电子舌及其应用研究[J]
.传感器技术,2004,23(9):1-3.
被引量:18
6
徐延军,陈为铸,尹博,黄丽娜.
绿茶储藏和保鲜技术[J]
.农机科技推广,2004(9):29-29.
被引量:2
7
黄秋婷,黄惠华.
电子舌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30(7):98-101.
被引量:19
8
俞燎远.
浙江省十大名茶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J]
.茶叶,2004,30(4):195-196.
被引量:18
9
林刚,严俊.
茶叶外形数量化研究初报[J]
.茶叶科学,1994,14(1):75-78.
被引量:13
10
王文杰,罗守进,黄建琴,张立平,吴新荣,王宏树.
电脑测定茶叶色泽的方法研究[J]
.茶叶科学,2005,25(1):37-42.
被引量:21
引证文献
9
1
史波林,赵镭,支瑞聪,席兴军,朱大洲.
应用电子鼻判别西湖龙井茶香气品质[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S2):302-306.
被引量:41
2
史波林,赵镭,汪厚银,尹京苑.
智能感官分析技术在茶叶品质检测中的应用[J]
.食品科学,2009,30(19):351-355.
被引量:34
3
张星海,周晓红,唐德松,龚恕.
浙江名茶品质特征及评鉴新技术应用现状[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561-19563.
被引量:8
4
陈美丽,唐德松,龚淑英.
茶叶色香味品质评价技术研究进展[J]
.茶叶,2014,40(1):7-12.
被引量:9
5
郭颖,陈琦,黄峻榕,吴雪原,吴琼.
茶叶滋味与其品质成分的关系[J]
.茶叶通讯,2015,42(3):13-15.
被引量:64
6
江津津,谢佩桦,任芳,赖梓健,欧爱芬.
基于气相离子迁移谱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新会柑普茶的风味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12):214-220.
被引量:17
7
张成梅,黄伟,于杰,王雅洁.
智能感官分析技术在茶叶分类中的应用[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0(14):94-95.
被引量:3
8
商虎,朱陈松,叶婷婷,甘爽,罗玉琴,孙威江.
老枞水仙品质特征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10):141-148.
被引量:6
9
王淑娟,孙秀娟.
基于电子鼻技术判别朵形毛峰的储存期和陈化度[J]
.广东蚕业,2022,56(7):78-80.
二级引证文献
176
1
刘琴,曹琼,邓思宇,李保兴,汪秫光,李大祥.
婺源工夫红茶主要化学成分与品质相关性分析[J]
.茶业通报,2019,41(3):120-124.
被引量:3
2
高蕙文,杨春芳.
茶叶感官检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3,4(4):1292-1295.
被引量:11
3
史波林,赵镭,支瑞聪,席兴军,朱大洲.
应用电子鼻判别西湖龙井茶香气品质[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S2):302-306.
被引量:41
4
薛丹,史波林,赵镭,尹京苑.
基于电子舌技术的茶叶等级分类研究[J]
.食品科技,2010,35(12):278-281.
被引量:16
5
高瑞萍,刘辉.
电子鼻和电子舌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J]
.肉类研究,2010,24(12):61-67.
被引量:20
6
赖兆祥,苗爱清,庞式,孙世利,曾琼.
不同萎凋工艺加工英红九号红茶品质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0):131-132.
被引量:25
7
傅均,邢建国.
嗅觉神经网络在电子鼻识别多品牌绿茶中的应用研究[J]
.传感技术学报,2012,25(3):313-318.
被引量:7
8
戴鑫,于海燕,肖作兵.
电子鼻和电子舌在饮料酒分析中的应用近况[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2,38(8):114-118.
被引量:25
9
朱丹实,励建荣,孟宪军,徐永霞,刘贺.
气味指纹分析技术在我国食品品质评价中的应用与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20):355-360.
被引量:4
10
刘宁晶,史波林,赵镭,屠振华,庆兆珅,籍保平,周峰.
电子鼻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食品科技,2012,37(10):248-252.
被引量:10
1
苏科巧,陶亮,李木桂,黄艾祥.
乳扇保鲜技术研究[J]
.中国乳品工业,2015,43(1):21-23.
被引量:7
2
马菊,孙宝忠,郝永清,张红梅,种京华,李海鹏,高文霞.
发酵香肠理化特性和感官质量相关性研究[J]
.肉类工业,2007(5):18-21.
被引量:4
3
许勇泉,刘平,陈根生,陈建新,袁海波,尹军峰.
茶多酚浓度对绿茶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
.茶叶科学,2011,31(6):525-531.
被引量:18
4
付勋,刘兴平,敖宗华,韩光,刘小刚,邱东,袁蕊,李喆,李德林.
浓香型白酒典型糟醅及其发酵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6):54-57.
被引量:13
5
杨晓波,王凤芳.
血糯米冰淇淋中稳定剂的研究[J]
.食品工业,2009,30(2):27-29.
被引量:2
6
侯丽娟,王同勇,李雪英,朱海波,刘刚,丛晓飞.
优质甘薯脯加工技术[J]
.农产品加工(下),2010(7):83-84.
7
赵旭,苏伟,文飞,杨旭卉,周训威,邱树毅.
糖化酶协同微生物酿造黑糯米酒工艺探究[J]
.食品科技,2016,41(2):287-291.
被引量:9
8
王鹏跃,路兴花,庞林江.
影响米饭质构特性和感官的关键理化因素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2016,37(2):119-124.
被引量:17
9
薛艳丽.
蔬菜新旧种子的感官识别[J]
.山西农业(致富科技版),2008(2):16-16.
10
江津津,陈丽花,黎海彬,曾庆孝.
基于电子鼻的鱼露香气品质识别[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2):374-377.
被引量:9
中国茶叶加工
2006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