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7-42,共6页
Foreign Theoretical Trends
同被引文献106
-
1吴强.苏丹危机挑战中国海外石油利益[J].南风窗,2004(09X):23-25. 被引量:11
-
2夏立平.美国国际能源战略趋势及中美能源合作可能性[J].当代石油石化,2004,12(10):29-32. 被引量:2
-
3夏立平.美国国际能源战略与中美能源合作[J].当代亚太,2005(1):14-19. 被引量:7
-
4刘新华,秦仪.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其战略选择[J].现代国际关系,2002(12):35-39. 被引量:39
-
5王猛.达尔富尔危机:中国外交转型的挑战与契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6):35-40. 被引量:10
-
6查道炯.中美能源合作及对东亚合作的影响[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22(6):34-35. 被引量:3
-
7童生,成金华.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经营的政治风险及其规避[J].国际贸易问题,2006(1):90-95. 被引量:11
-
8李国富.伊拉克政治重建进程结束了吗?[J].当代世界,2006(2):16-18. 被引量:3
-
9赵宏图.关于中美能源合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06(1):47-53. 被引量:11
-
10吴小鹏.中海油并购案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2):28-3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8
-
1黄一玲.当前中美石油关系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4):59-62.
-
2陈惠芬,胡国松.论中美石油博弈[J].天府新论,2010(4):64-67.
-
3赵庆寺.世界能源安全新形势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新疆社会科学,2012(1):18-24. 被引量:4
-
4周云亨,朱中博.西方关于中非能源合作研究述评[J].西亚非洲,2012(3):153-160. 被引量:2
-
5刘志雄.新形势下我国能源安全分析及路径选择[J].煤炭经济研究,2014,34(8):27-34. 被引量:2
-
6朱艳丽.“能源三难选择”视角下弃风弃光问题法律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8,0(4):68-72. 被引量:5
-
7王雍铮,李涛.美国智库对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聚焦——以布鲁金斯学会为例[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9,28(3):99-105. 被引量:1
-
8王陆新,王越,娄钰.我国能源资源供应安全风险研究[J].中国能源,2021,43(3):59-63. 被引量:6
-
1黄登学.关于俄美“新对抗”根源的几点思考[J].国际论坛,2008,10(2):8-13. 被引量:1
-
2王观德,赵炜.警察管理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J].中国行政管理,1993(6):9-9.
-
3沃尔夫冈.巴伯,梅义征.面向全边主义——一个欧洲人的观点[J].德国研究,1999,14(3):22-24.
-
4王华婕.中日东海之争的海权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群文天地(下半月),2010(6):91-92.
-
5顾芸芸.海湾地区地缘政治中的能源因素——兼议当前中国能源安全[J].阿拉伯世界,2004(3):13-15. 被引量:1
-
6吕宝悦.中日在东亚地区的对比[J].大观周刊,2010(46):100-101.
-
7喻珍.地区安全、能源因素和君主政体:冷战后海湾地区合作的地区语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2):131-136.
-
8陈舟,张建平.上海合作组织十年发展回顾及思考[J].和平与发展,2011(5):31-36. 被引量:4
-
9王鑫欣.当前中美关系中的能源因素[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6):54-57.
-
10李亚敏.影响中美关系的能源因素[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3):75-79.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