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6年第10期80-82,共3页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同被引文献35
-
1张卉,袁淑俊.气脉贯通 浑然一体——应用写作过渡、照应方法浅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65-68. 被引量:1
-
2赵映诚.论应用文结构的作用与任务[J].秘书之友,2002(11):27-29. 被引量:2
-
3洪威雷.论当代应用写作学的三个主要特征──兼论应用写作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势[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83-87. 被引量:2
-
4洪威雷.当代国际应用文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秘书,1996(1):36-39. 被引量:1
-
5袁士祥.应用文框架:建构与突破[J].写作(中),1996,0(1):34-35. 被引量:1
-
6贺小亮.浅谈应用文话语风格的柔性化[J].应用写作,2001(11):4-6. 被引量:2
-
7吴爱敏.浅论当代应用文的主要特征及其写作艺术[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1):38-40. 被引量:1
-
8单学帮.现代应用文性质探讨[J].应用写作,2002(9):4-6. 被引量:1
-
9彭海河,蒋文棣.现代应用文结构的特点与基本模式[J].应用写作,2005(8):7-9. 被引量:1
-
10刘中黎.从曾国藩的写作故事谈应用文写作语境分析三原则[J].应用写作,2006(10):8-9.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7
-
1孟建伟.关于应用文写作教学“去文学化”的再思考[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0(3):82-86. 被引量:4
-
2孟建伟.应用文写作教学观念的系统认识[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4):96-99. 被引量:1
-
3周凌之.关于应用文写作文学化的讨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29(11):68-69.
-
4邰宇.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述评[J].秘书,2015(10):3-8. 被引量:1
-
5黄志豪.浅谈应用文写作隐性谋篇与显性布局的策略[J].写作(中),2017,0(5):94-96.
-
6刘增铁.论技术时代《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人文性教学[J].泰山学院学报,2018,40(4):131-134. 被引量:6
-
7杨彩贤.高职应用文写作技能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8(5Z):62-65. 被引量:2
-
1佘敏.简论应用文主题及其审美特征[J].应用写作,2006(7):11-13.
-
2刘明琼.从语言形式到语言内涵——谈语言教学的深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55-57. 被引量:1
-
3任敏.大学英语教学与审美教育的互动作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4(3):57-59. 被引量:3
-
4胡文群,陈孟云.现代汉语标准语语音审美因素[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73-75.
-
5刘兴家.重视应用写作的审美因素[J].应用写作,2005(4):4-6. 被引量:1
-
6冯岩.试析应用文的审美性[J].人才资源开发,2014,0(10X):101-102.
-
7王维楞.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浅析[J].祖国(建设版),2012(12):240-240.
-
8丁志斌.英语之为美[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5):164-167. 被引量:6
-
9田华.大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审美因素[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1,17(1):7-11. 被引量:1
-
10吴晓兵.图像符号中形式要素的语义探讨[J].装饰,2006(6):120-121. 被引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