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媒介主义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和传媒在数字化、网络化意义上的深化,媒介元素不仅成为了现代性的工具条件,而且也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重构与塑形载体,发挥着人类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当代社会生活在印刷和电子媒介的影响下,正在或将要朝着现代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呈现和延伸,人类生活史也在媒介技术的变迁]进中不断地获得新生。
作者
唐魁玉
机构地区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
出处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51,共5页
Academia Bimestris
基金
哈尔滨工业大学文科创新课题(编号为:050305)
关键词
生活方式
媒介主义
网络化
现代性
媒介元素
分类号
G206.3 [文化科学—传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3
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173
同被引文献
21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0
参考文献
13
1
沃恩.《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主义》.于海编.《城市社会学文选》.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57页.
2
Innis,Empire and Communication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4 ,p.9.
3
克琳娜·库蕾.《古希腊的交流》.邓丽丹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41页.
4
胡鞍钢,张晓群.
中国传媒迅速崛起的实证分析[J]
.战略与管理,2004(3):24-34.
被引量:76
5
瓦尔特·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胡不适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6
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第124页,高口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7
汪民安等.《现代性基本读本》.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体制维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11页.
8
王雅林.《马克思“生活的生产”理论预设的当代意义》[J].新华文摘,2005,:21-22.
9
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873页.
10
Thodore Modis, "The end of the internet rush"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05(72) :pp,938-943.
二级参考文献
13
1
UENSC0.《世界文化发展报告(1998)——文化、创 新与市场》.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
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
陈大斌,王玉成主编.《国际大众传播媒介简编》.青岛出版社1992年版,第38页.
4
十一院校编写组.《当代中外新闻事业》.兰州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2页.
5
胡鞍钢,张晓群.“为何中国政府“被动挨打”——评西方媒体对中国密集型负面报道”.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国情报告》,2003年4月23日.
6
于家娣.“1998:‘新中国’干呼万唤始出来”.李希光:《中国有多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3页.
7
“默多克在中央党校谈传媒产业”.《学习时报》,2003年10月20日.
8
Joseph Stiglitz:Transparency in Government,The Right to Tell,The World Bank,2002,P27—45.
9
“电影出口占美国出口之首”.《中国电影报》,2000年3月30日.
10
《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共引文献
173
1
黄璇,石维佳.
传媒市场与文化霸权——经济框架下中美关系的政治学原理阐释[J]
.社会科学家,2005,20(S2):48-51.
2
杜本峰.
基于风险社会的社会政策思考[J]
.中州学刊,2004(4):186-188.
被引量:3
3
谭同学.
国家、社会与官僚机器三维视野中的乡镇机构——以水利站与司法所为例的政治社会学分析[J]
.甘肃社会科学,2004(5):189-194.
被引量:6
4
张志伟.
全球化、后现代与哲学的文化多元性——简论中国哲学面临的困境与机遇[J]
.现代哲学,2004(4):58-64.
被引量:3
5
王君柏.
强迫症与不确定性认知[J]
.江淮论坛,2002(5):57-60.
6
王小章.
现代性自我如何可能:齐美尔与韦伯的比较[J]
.社会学研究,2004(5):28-36.
被引量:18
7
文军.
论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危机及其整合[J]
.天津社会科学,2004(6):51-55.
被引量:8
8
徐清泉.
论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意义[J]
.文学评论,2000(4):125-133.
被引量:37
9
姜岳斌.
《神曲》与《西游记》中天堂观念的比较[J]
.外国文学研究,2000,22(3):61-66.
被引量:3
10
胡鞍钢,张晓群.
中国传媒普及率追赶的实证分析[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11(4):2-8.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21
1
卞冬磊,张稀颖.
媒介时间的来临——对传播媒介塑造的时间观念之起源、形成与特征的研究[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13(1):32-44.
被引量:123
2
[9]王长江、胡伟、潘维.从"革命党"到"执政党"[N].南方周末,2002-11-07(1).
3
红段子来了[N].南方周末,2010-02-09.
4
柏格森.笑[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
5
红段子引领时代文化潮流[A].中国广播网珠海分网,http://www.cnr.cn/zhfw/xwzx/zhjj/201003/t20100323_506190795.html.
6
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
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
福柯著 张廷琛等译.性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9
(美)托马斯·库恩(ThomasS.Kuhn)著,金吾伦,胡新和.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
杨陶玉.
媒介进化论——从保罗·莱文森说起[J]
.东南传播,2009(3):28-29.
被引量:25
引证文献
3
1
祁林.
文化研究视野中的“红段子”—表征、结构与文化[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4):45-50.
被引量:5
2
张志安,聂鑫.
融合时代中国受众类型变迁与数字生活——兼谈平台社会的受众研究[J]
.新闻与写作,2021(5):68-76.
被引量:4
3
陈功,张顺军,赵华.
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理论的价值及局限性[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14(2):132-14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0
1
郑梦雯.
微信功能演化对青年日常行为方式的影响机制研究[J]
.新媒体研究,2024,10(4):50-54.
2
薛亚梅,陈功.
身体与情感:中国数字新闻业话语体系建构逻辑[J]
.北方传媒研究,2023(5):77-81.
3
李蓉,金妹.
手机红段子的平民化分析[J]
.今传媒,2012,20(1):39-40.
4
冯学民,王珍.
浅析“红段子”的文化内涵和形式特点[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6):40-41.
被引量:1
5
吴晟.
民间段子的界义与源流[J]
.嘉应学院学报,2015,33(4):67-71.
6
王芳,雷艳云.
我国段子文化研究之进程、主题、视角与方法[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5(1):68-74.
7
田方林,魏榛.
网络红段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1,38(2):126-129.
8
常江,朱思垒.
架构、生态与普惠:一个数字出版的阐释框架[J]
.现代出版,2022(1):30-38.
被引量:15
9
李京,王雪.
重大突发事件融媒报道中的三对关系[J]
.青年记者,2022(4):72-73.
被引量:2
10
喻国明,陈雪娇.
中国传媒经济研究2021年文献分析:发展转向与未来趋势[J]
.全球传媒学刊,2022,9(1):59-72.
被引量:10
1
坐直了不长小肚子[J]
.家庭科学,2014(6):2-2.
2
宁静.
亲爱的,为人妻或想为人妻的强女子:请学会做婚姻中的小女人[J]
.恋爱.婚姻.家庭(纪实)(上),2011(12):59-60.
3
张晓苏.
网络语言与当代社会生活[J]
.学习月刊,2006(20):27-28.
4
九阳.
新妈妈360°塑形宝典[J]
.女性天地,2014(9):54-56.
5
尹厚梅.
展示苏联当代诗坛的窗口——读《苏联当代诗选》[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3(4):79-82.
6
C.博尔吉亚努,阿劳.
意识形态与当代世界[J]
.国外社会科学,1983(12):3-8.
被引量:1
7
林染.
爱情的两个经典事件[J]
.现代妇女,1999(7):14-15.
8
略论社会思潮的本质和特征[J]
.岭南学刊,1999(3):45-49.
被引量:4
9
韩岚.
浅谈《宗教文化丛书》[J]
.北京社会科学,1990(3):159-159.
10
杨莹,屈振辉.
大学生“沪漂族”的归属感塑形研究[J]
.菏泽学院学报,2013,35(4):26-29.
学海
2006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