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的后现代广告及其土壤

下载PDF
导出
作者 陈月明
出处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6-117,共2页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 1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9页,第418页.
  • 2迈克·费瑟斯通 刘东 黄平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46页,第20页脚注,第94,21页.
  • 3詹姆逊 胡亚敏等译.《文化转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 4《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夏小燕译,吴琼等编《形象的修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53—98页
  • 5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39页,第154页
  • 6苏特·杰哈利.《广告符码:消费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学和拜物现象》,马姗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4页.
  • 7Jack Solomo,The Signs of Our Times: The Secret Meaning of Everyday Life, Harper & Row, 1990. From Arthur A. Berger, Ads, Fads, and Consumer Culture, Rowman & Littlefield Pubfishers, Inc., 2004, 第44页
  • 8陈月明.MTV化:电视广告新取向[J].新闻界,2005(4):83-85. 被引量:4
  • 9保罗·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王波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89页)
  • 10美军向伊拉克部落发动心理战试图进行策反[EB/OL].http://www.sina.com.cn.2003—03—27.

二级参考文献2

  • 1[2]J. S. Johar and M. Joseph Sirgy,"Value-Expressive Versus Utilitarian Advertising Appeals: When and Why to Use Which Appeals" , Journal of Advertising,No.3, 1991.
  • 2[9]Robert Rosenblum, Towards a Definition in New Art, New York: Rizzoli, 1991, pp.44-45. 转引自 Juliann Sivulka, A Cultural History of American Advertising,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8;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版,第299页.

共引文献22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