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理性的观察与情感的“阻隔”——从《参战》看陈西滢“理智”的得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以“理智”自许的陈西滢,在《参战》中却情绪化地对“这样的中国人”以“呸”相向,引来一片责骂。但综观《西滢闲话》,他的“呸”以及不赞成向列强“宣战”的态度,又是理性的观察与判断。陈的理性精神使其对民众的弱点及“宣战”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但单向度的理性思考、与民众情感的“隔”,又导致他社会文化视野不宽,对民众认识的片面性。
作者
王嵩
机构地区
闽江学院中文系
出处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第5期76-78,共3页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关键词
陈西滢
《参战》
理性精神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4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4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庄森.
陈独秀和《青年杂志》[J]
.文艺理论研究,2004(6):2-16.
被引量:9
2
萧功秦.
从《走向共和》的人物形象看历史范式的转换[J]
.探索与争鸣,2003(6):26-27.
被引量:7
3
(美)斯蒂芬·霍尔姆斯(StephenHolmes)著,曦中等.反自由主义剖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二级参考文献
44
1
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915,1(1).
2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J].《青年杂志》,1916,.
3
CC生.《生机》(致《甲寅》杂志记者)[J].《甲寅》,.
4
陈独秀.《爱国心与自觉》[J].原载《甲寅》,.
5
章士钊.《国民与我》[J].《甲寅》,.
6
沈寂.《汪孟邹与陈独秀》[A]..《陈独秀研究》第一辑[C].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379-380页.
7
“通信”[J].《青年杂志》,1916,6.
8
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A].陈平原.山口守编.《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C].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第229- 230页.
9
胡明.《正误交识陈独秀:思想的诠释与文化的批判》[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3-94页.
10
王汛森.《思潮与社会条件:新文化运动中的两个例子》[A]..《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页.
共引文献
14
1
胡波.
辛亥革命与思想话语的变迁[J]
.史学理论研究,2002(2):68-80.
被引量:5
2
周荣.
历史的当代性阐释——评《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形象[J]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4):80-83.
被引量:4
3
李新丽.
《新青年》研究综述[J]
.新闻大学,2007(4):18-22.
4
庄森.
《新青年》团体的社团性质[J]
.江西社会科学,2008,28(8):218-226.
被引量:4
5
何春耕,何吉.
湖湘文化与历史想象的整合——论80年代以来湖南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与启示[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31(5):67-70.
6
詹庆生.
当代语境下的历史重构——影视作品对甲午战争的不同叙述[J]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4(3):20-29.
被引量:2
7
王超.
试论陈独秀的新闻思想[J]
.新闻世界,2015(1):102-103.
被引量:1
8
武文君.
陈独秀研究状况简述[J]
.北方文学(中),2016,0(2):158-159.
9
李光迪,蒋重跃.
怎样回应文化的不可公度性问题[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9(3):15-24.
被引量:1
10
李事明.
影视资源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利弊——以电视剧《走向共和》为例[J]
.大学教育,2017(7):87-89.
1
翟舒.
社会文化视野中的爱伦·坡的死亡小说[J]
.时代文学(上半月),2010,0(3):165-166.
被引量:1
2
陈学勇.
陈西滢的《作家杂话》及其他[J]
.新文学史料,2011(4):175-182.
3
刘美.
《西滢闲话》的前瞻性[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23(4):53-54.
4
康硕.
从《西滢闲话》看陈源杂文的艺术风格[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1):47-47.
5
叶兆言.
陈西滢——曾经让鲁迅最痛恨的人[J]
.现代阅读,2014(3):61-61.
6
叶兆言.
陈西滢[J]
.学习博览,2014(5):28-29.
7
谭桂林.
“耻辱”之后,再是什么——评丸尾常喜鲁迅研究专著《耻辱与恢复》[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2):98-107.
8
张弛.
梁启超的两次“归来”与五四新文学[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9):126-137.
被引量:1
9
马奔腾.
意境创造的当代价值[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6-8.
10
柴建才.
试论鲁迅“看客”观的形成与发展[J]
.运城学院学报,2010,28(1):17-21.
被引量:1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