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1-25,共5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参考文献5
-
1刘禾.《跨语际书写》[M].三联书店,2002年6月.第147页.
-
2《鲁迅回忆录》(专著)(上册),北京出版社,1999,第487页.
-
3[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69页
-
4[日]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孙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第201页.
-
5[德]莫尔特曼 隗仁莲译.《创造中的上帝》[M].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43页.
共引文献13
-
1王晓华.身体美学:回归身体主体的美学——以西方美学史为例[J].江海学刊,2005(3):5-13. 被引量:40
-
2卢建红.视觉因素、起源叙事与鲁迅的“自觉”[J].求索,2006(7):177-180. 被引量:3
-
3刘琴.“言文一致”的等量与不等量“翻译”——从《小二黑结婚》到《“锻炼锻炼”》[J].文艺理论研究,2006(6):95-100. 被引量:1
-
4翟业军.恶魔的哀怒——论《药》[J].鲁迅研究月刊,2007(10):80-83. 被引量:2
-
5贺桂梅.革命与“乡愁”——《红旗谱》与民族形式建构[J].文艺争鸣,2011(4):89-104. 被引量:15
-
6李建立.“风筝通信”与1980年代的“现代小说”观念[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4):157-166.
-
7李俊霞.五四乡土叙事的生成:现代认识“装置”下的想象与建构[J].文学评论,2013(1):34-40. 被引量:2
-
8常立.论五四时期童话理论的“个性”话语[J].文艺争鸣,2013(11):20-26. 被引量:3
-
9白海君.“竹内鲁迅”的建构逻辑[J].鲁迅研究月刊,2013(10):52-58. 被引量:1
-
10汲安庆.悲凉之好与淡雅“享虐”——也品《故都的秋》的“悲凉之味”[J].中学语文教学,2014(5):39-44.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13
-
1.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
2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
3周作人.《人的文学》[A]..《艺术与生活》[C].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
4乔治·索雷尔.吕文江译.进步的幻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4,61,35.
-
5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版,第128页.
-
6约翰·斯坦利.英译者导言·进步的幻象[M]//乔治·索雷尔.进步的幻象.吕文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1.
-
7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M].李秋零,田薇,译.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7.52.
-
8章太炎.俱分进化论[M]//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386-394.
-
9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52.
-
10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05.
-
1江成,李万欣(图).八趾恶魔[J].岁月(推理)(下半月),2012(5):59-88.
-
2西彤.香港:牛年故事[J].诗刊,1997,0(7):15-15.
-
3韩寒.小不点的大不列颠[J].课外阅读,2009(5):42-43.
-
4刘伟.我在大不列颠的日子[J].体育博览,2006(3):84-85.
-
5刘宝华.叛逆与共谋——《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命运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11):51-52.
-
6蓬生.大不列颠与柳树[J].海燕,2008,0(11):63-64.
-
7蓬生.英国的丝丝小雨[J].世界文化,2008(10):30-30.
-
8安德鲁·马修斯,托尼·罗斯(图),任溶溶(译),徐朴(译),木果果(改编).李尔王·愚蠢的傻老头子[J].文学少年(小学),2012(5):22-23.
-
9韩寒.小不点的大不列颠[J].中华活页文选(初三),2011(2):17-18.
-
10陈志新.大不列颠风情之英伦情愫[J].文化月刊,2016,0(4):30-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