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雅的摆渡者:一场与收视率抗争的电视仪式——对电视学术论坛现象的学理审视
被引量:1
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2006年第11期35-45,共11页
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6
-
1时统宇,吕强.收视率导向批判——本质的追问[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28(2):1-5. 被引量:17
-
2时统宇.感动与担忧:当代电视批评的双重视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5,27(4):12-18. 被引量:5
-
3赵晖.电视——文化的诗意栖居[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5,27(1):104-105. 被引量:7
-
4李明伟,陈力丹.教授走进电视直播间的学理追问[J].当代传播,2004(2):31-32. 被引量:29
-
5郭五林.教授走进电视直播间的学理思考[J].当代传播,2003(6):32-32. 被引量:11
-
6程曦.学术电视 大有可为——从《世纪大讲堂》看电视学术节目的创新[J].新闻知识,2002(7):29-30.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33
-
1重视就业问题与重视就业问题研究[J].领导决策信息,2003,0(12):3-3. 被引量:1
-
2钟剑茜.美国三大电视网新闻观衍变探析[J].新闻与写作,2004(9):42-44. 被引量:2
-
3陆地.媒介种族与资本血统[J].南方电视学刊,2002(5):9-13. 被引量:1
-
4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106页.
-
5瓦尔特·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87页.
-
6雷蒙·威廉斯 转引自罗钢 刘象愚.《文化与社会》[A].转引自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7页.
-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
8[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5月第1版,第250-251页.
-
9[美]约翰·H·麦克马纳斯著,张磊译.《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新华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255页.
-
10[美]戴安娜·克兰著,赵国新译.《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译林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63-64页.
共引文献47
-
1冯艳.由“易中天现象”浅析大众文化背景下“知道分子”的出现原因[J].社会科学家,2007,22(S1):20-21. 被引量:2
-
2黄顺铭.“教授走进直播间”与“布尔迪厄式批判”[J].当代传播,2005(3):40-44. 被引量:4
-
3党生翠.“公共知识分子"、“传媒知识分子”与“节目专家"——传媒时代知识分子与大众传媒关系探析[J].当代传播,2006(1):44-46. 被引量:4
-
4白贵,高春梅.知识分子走入电视——电视与知识分子的双赢之举[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3):93-96. 被引量:1
-
5罗锋.对电视“学术论坛”现象的冷思考[J].新闻记者,2006(10):50-51. 被引量:3
-
6罗锋.收视率·商业逻辑——关于电视学术论坛现象的冷思考[J].声屏世界,2007(1):21-22.
-
7陈力丹,汪露.2006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二个新鲜话题[J].新闻界,2007(1):5-8. 被引量:12
-
8罗锋.电视学术节目:商业逻辑与文化传播的博弈[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1):87-92. 被引量:2
-
9罗锋.文化逻辑·商业逻辑:博弈格局中的电视学术论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5-69.
-
10李良荣,赵智敏.2006年中国新闻学研究回顾[J].新闻大学,2007(1):1-8.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25
-
1肖复兴.易中天现象是学者的僭越吗?[J].北方音乐,2006,26(9). 被引量:2
-
2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J].中国文化,1992(2):1-7. 被引量:36
-
3单小曦.“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质疑——与童庆炳先生商榷[J].文艺争鸣,2003(1):60-63. 被引量:33
-
4王富仁.“新国学”论纲(下)[J].社会科学战线,2005(3):85-110. 被引量:30
-
5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5):79-86. 被引量:61
-
6董学文.“审美意识形态”能成立吗?[J].高校理论战线,2005(10):50-53. 被引量:11
-
7董学文.关于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兼评“审美意识形态”说[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2(1):51-56. 被引量:12
-
8董学文,凌玉建.在困境中突围——关于当前文学本质研究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6(2):173-178. 被引量:8
-
9董学文.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辨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25(1):1-5. 被引量:6
-
10杨春梅.去向堪忧的中国古典学——“走出疑古时代”述评[J].文史哲,2006(2):5-25. 被引量:14
-
1钱海.摆渡青春 彝歌为媒[J].民族音乐,2016(2):58-59.
-
2赵悦.灵魂摆渡者[J].当代党员,2016,0(7):52-53.
-
3罗锋.文化逻辑·商业逻辑:博弈格局中的电视学术论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5-69.
-
4王清清.电视仪式:电视人类学研究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10(1):34-38. 被引量:6
-
5沈重.《河殇》史实考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20(1):49-52. 被引量:1
-
6李强.婚外恋的解脱[J].家庭科技,1997,0(2):25-25.
-
7冯志明.共青团:作为“摆渡者”的“枢纽”角色[J].中国社会工作,2012(28):20-22. 被引量:1
-
8冯志明.共青团作为“摆渡者”的“枢纽型”社会组织[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13(1):23-25.
-
9石见.师范族属管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6(4):30-32.
-
10从文.凡事从理解和爱出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3(Z1):25-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