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日合作是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突破口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东亚经济一体化目前呈多层次、多中心的模式,而这种模式要走向一体化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因此,这种模式会影响一体化的进程,也会影响东亚经济的安全和发展。所以,文章认为东亚经济一体化可依“滚雪球式”的模式发展,即:以中日两国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为突破口,依次扩大到亚洲四小龙、东盟,最终实现10+3的模式。
作者
邵忍丽
机构地区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出处
《生产力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4-146,198,共4页
Productivity Research
关键词
东亚经济一体化
中国
日本
突破口
自由贸易区
分类号
F114.46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3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34
同被引文献
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6
1
孙晓青.
欧洲经济一体化对亚太区域合作的意义[J]
.现代国际关系,2002(5):20-25.
被引量:6
2
曹云华.
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中的绝对获益与相对获益[J]
.亚太经济,2004(3):54-56.
被引量:8
3
李罗力.
对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十个判断[J]
.开放导报,2004(1):7-15.
被引量:11
4
孙加韬.
东亚一体化的制约因素及发展方向[J]
.亚太经济,2004(3):57-60.
被引量:11
5
温彬.
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模式和途径[J]
.世界经济,1996,19(2):16-19.
被引量:2
6
宋耀,魏浩.
跨国公司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实证分析及启示[J]
.亚太经济,2004(5):35-38.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23
1
[美]爱德华-M格莱汉姆.《全球性公司与各国政府》[M].北京出版社,2000年..
2
佟福全.亚洲经济区域化力量增强[N].香港大公报,2003-01-30.
3
晓樟刘庆国.东盟峰会致力区域经济合作[N].香港经济导报,2003-10-13.
4
布鲁斯·拉西特 哈维·斯塔尔著 王玉珍译.《世界政治》[M].华夏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376页.
5
[美]大卫·A·鲍德温著 肖欢容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第176页、第203页、第60-64页、第122-123页、第199页、第259页、第215页.
6
詹姆斯·多尔蒂著 阎学通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543页.
7
罗伯特·基欧汉著 苏长和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第94-95页.
8
[美]罗伯特·基欧汉著 苏长和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第147-148页、第148页.
9
(美)马特·马歇尔(MattMarshall)著,潘佳.欧洲中央银行的崛起[M]新华出版社,2001.
10
(西德)K.阿登纳著,上海外国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等.阿登纳回忆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共引文献
34
1
宋超.
东亚地区集体认同建构的变量分析[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1):97-99.
2
赵仁康,李洁.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矛盾与创新[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9-14.
3
赵嵘.
东亚区域合作的“10+3”机制[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8(3):367-371.
被引量:1
4
侯铁珊,宋岩.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相关指数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05(7):41-46.
被引量:30
5
何勤华,孔晶.
新中华法系的诞生?——从三大法系到东亚共同体法[J]
.法学论坛,2005,20(4):44-52.
被引量:16
6
彼得.扎格尔.
艺术在牛津[J]
.出版参考(新阅读),2005(7):44-45.
7
曹科伟.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探析[J]
.中国商界,2008(2):17-18.
被引量:5
8
邵忍丽.
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历史演进[J]
.商场现代化,2006(02S):6-8.
被引量:4
9
徐奇渊,刘力臻.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文献综述[J]
.开发研究,2006(1):45-48.
被引量:6
10
刘宏松.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约束条件与当前模式选择[J]
.亚太经济,2006(3):10-13.
被引量:11
同被引文献
3
1
张蕴岭.
关于东亚合作的发展前景[J]
.国际经济评论,2001(2):21-24.
被引量:17
2
张海冰.
欧洲一体化历程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启示[J]
.世界经济研究,2003(4):75-80.
被引量:19
3
张蕴岭.
为什么要推动东亚区域合作[J]
.国际经济评论,2003(9):48-50.
被引量:16
引证文献
1
1
邵忍丽.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模式选择[J]
.新东方,2007(2):52-56.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3
1
邵忍丽.
东亚经济一体化实现的途径[J]
.经济研究导刊,2008(19):189-190.
被引量:2
2
林德交.
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机制安排[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101-107.
3
王海波.
中国在东亚区域合作中发挥作用的途径探析[J]
.东方企业文化,2012(A05):172-172.
1
国内首家中日合作节能公司在津成立[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07,23(2):27-27.
2
赵旭梅.
中日合作发展低碳经济的双赢效果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2011(1):82-86.
被引量:1
3
牛凌云.
1996年中日合作、合资、独资洽谈部分项目[J]
.中国招标,1996,0(50):23-24.
4
2005中日经济高级论坛——中日合作与东亚经济发展[J]
.生产力研究,2005(9).
5
吴建民.
东亚合作的第二次机遇[J]
.中国企业家,2008(10):35-35.
6
赵丹洁.
中日合作促进节能环保[J]
.中国中小企业,2009(11):50-50.
7
封面故事[J]
.广西经济,2012,31(2):7-7.
8
李峰.
东证经济一体化研究[J]
.中国外资,2009(14):29-30.
9
高时扬.
“危机”背景下东亚区域内的中日合作[J]
.中国商贸,2012,0(04X):225-226.
10
中日合作组建的首家节能公司在滨海新区成立[J]
.西北电建,2006(4):29-29.
生产力研究
2006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