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今日国土》
2006年第9期8-10,共3页
China Territory Today
同被引文献11
-
1徐大伟,王子彦,郭莉.工业生态系统演化的耗散结构理论分析[J].管理科学,2004,17(6):51-56. 被引量:30
-
2朱红伟,刘园,齐宇,刘倩.循环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及其关系探讨[J].中国发展,2005,5(1):17-20. 被引量:23
-
3李慧明,朱红伟,廖卓玲.论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系统之构建[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5,25(4):8-11. 被引量:23
-
4冯薇.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理论综述[J].改革,2006(12):113-116. 被引量:2
-
5冯薇.产业集聚、循环经济以及二者关系的理论综述[J].生态经济,2007,23(3):107-110. 被引量:13
-
6[美]尼古拉斯·乔治斯库-罗根.熵定律和经济问题[A].赫尔曼·E·戴利,肯尼思·N·汤森.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C].马杰,钟斌,朱又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
7David W Pearce, R Kerry Turner.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M] .Harvester Wheatsheaf , 1990.
-
8[日]宫本宪一.环境经济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66.
-
9黄劲松.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化技术创新[J].生态经济,2007,23(12):54-56. 被引量:18
-
10童昕.集群中的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研究——以电子制造的无铅化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6):66-71. 被引量:16
二级引证文献29
-
1黄衍电,黄文达.企业创收的“另类”途径及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20-22.
-
2刘纯彬,桑铁柱.产业集群与发展循环经济:一个内生性分析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9(7):1-6. 被引量:5
-
3王崇锋,张吉鹏.制造业产业集聚对生态城市建设影响的定量研究——基于CR^4指数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4):140-144. 被引量:17
-
4杨贞,李剑力.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27(6):31-35. 被引量:27
-
5许旭,金凤君,刘鹤.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09-1517. 被引量:23
-
6段红华.湖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策略浅析[J].企业研究(理论版),2012(2):147-148.
-
7段红华.湖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策略浅析[J].企业研究(理论版),2012(3):129-130.
-
8周海英.流通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力研究综述[J].全国商情,2012(05S):15-17. 被引量:2
-
9杨冬梅.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与山东区域差异[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28(4):137-142. 被引量:7
-
10林松.循环经济视角下提升我国县域产业集聚区内生发展能力问题探析[J].企业活力,2012(7):20-24. 被引量:2
-
1鹿东华,张新国,杜崇波.在环境保护“三同时”上作好循环经济文章[J].环境工作通讯,2003(5):32-33.
-
2黄永辉.国外发展循环经济概况[J].上海建设科技,2003(3):19-21. 被引量:16
-
3江苏可持续发展之路[J].中华儿女,1999,0(9):66-70.
-
4张冬冬.论循环经济与资源型城市发展[J].商业研究,2006(16):120-122. 被引量:8
-
5白云纸业:产量超10万吨[J].中华纸业,2008,29(5):83-83.
-
6余显军,安志明,张立.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实现可持续发展[J].中国氯碱,2005(6):38-39. 被引量:1
-
7麻娇娥.向污染宣战[J].今日浙江,2014(5):52-53.
-
8王海蕴.“你污染 他治理”[J].财经界,2014(28):75-77. 被引量:2
-
9江南信息苑[J].江南论坛,1998(9):48-48.
-
10遵化市今年减排工作确定五项任务[J].河北环境保护,2008(3):2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