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4-37,共4页
参考文献6
-
1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四川大学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研究所 四川教育出版社主办.中外文化与文论.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10.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0页.
-
3余虹.“白色的文学与文学性”[J].中外文化与文论,:2-2.
-
4张法.“文学性及其在当代生活世界的角色变迁”[J].中外文化与文论,:50-50.
-
5哈桑 王岳川 尚水编.《后现代转折》[A].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9页.
-
6马睿.“文学性扩张与文艺学自我教赎的可能性”[J].中外文化与文论,:8-8.
共引文献61
-
1白振祥,王丽华.论“两个全面发展”及其意义[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78-82.
-
2庞卓恒,王凌.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J].史学理论研究,2001(3):5-9. 被引量:1
-
3汪正龙.文学语言的空白结构和意义生成[J].文艺理论研究,2005(2):70-75. 被引量:23
-
4周甄武,余洁平.虚拟能力:一种不容忽视的主体能力[J].江淮论坛,2005(4):79-84. 被引量:5
-
5白暴力,周红利,魏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公平的论述[J].高校理论战线,2005(12):35-39. 被引量:9
-
6孙玉霞.消费主义价值观批判[J].浙江学刊,2006(1):126-130. 被引量:17
-
7骆郁廷.略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科学依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2):11-14. 被引量:8
-
8欧阳康.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J].江海学刊,2006(1):31-38. 被引量:22
-
9钟哲明.对“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提法的比较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95-101. 被引量:1
-
10许庆朴,刘芳.对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2006(3):58-65. 被引量:2
-
1程金城.从文本切入理解后现代主义——评《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多元建构》[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4,33(2):9-11. 被引量:1
-
2毛宣国.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艺学建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3(1):13-18.
-
3朱生坚.文学与城市:作为精神生活之所在[J].上海文化,2013(2X):88-97.
-
4谭清友.时间总是在布置背景(组诗)[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6,0(8):67-68.
-
5树的哲理[J].科学大观园,2016,0(2):1-1.
-
6卢思浩.离别时别回头[J].雪花,2016(3):163-164.
-
7张冠.虚拟古风[J].情感读本,2016,0(6S):3-3.
-
8季川.故乡的冬天(三章)[J].散文诗世界,2013,0(1):44-44.
-
9蒋开文.慈母探亲[J].岷峨诗稿,2007,0(2):31-31.
-
10康健.广漂小情歌[J].方圆,2013(19):46-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