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礼仪与地位——关于赣东北某村宴会礼仪的饮食人类学透视
被引量:4
出处
《民俗研究》
CSSCI
2006年第3期32-40,共9页
Folklore Studies
参考文献4
1 陈运飘,孙箫韵.中国饮食人类学初论[J] .广西民族研究,2005(3):47-53. 被引量:44
2 余世谦.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5):118-123. 被引量:45
3 吴燕和,等.港式茶餐厅——从全球化的香港饮食文化谈起[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4):24-28. 被引量:28
4 马文.哈里斯,叶舒宪.圣牛之谜──饮食人类学个案研究[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2):5-12.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30
1 瞿明安.中国饮食象征文化的深层结构[J] .史学理论研究,1997(3):116-124. 被引量:9
2 瞿明安.中国饮食象征文化的思维方式[J] .中华文化论坛,1999(1):63-66. 被引量:8
3 瞿明安.中国饮食文化的象征符号——饮食象征文化的表层结构研究[J] .史学理论研究,1995(4):45-52. 被引量:23
4 庄孔韶.北京“新疆街”食品文化的时空过程[J] .社会学研究,2000(6):92-104. 被引量:21
5 .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92.
6 Sidney Cheung.Hakka estaurants:A Study of The Consumption of Food in Post-War Hong Kong Society [A]David.H.Wu and Tan Chee-beng.Changing Chinese Foxways in Asia[C].HongKong:Hong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1,pp.81-95.
7 林庆弧.[A]..第三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台北:中国饮食文化基金会,1994..
8 David Y.H.Wu and Tan Chee-beng.Changing Chinese Foodways in Asia [C].HongKong:Hong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1.
9 孙箫韵.[D].中山大学,2005年.
10 J.Goody.Cooking,Cuisine and Class:A study in comparative Socielogy [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共引文献113
1 赵巧艳,闫春.嵌入地方社会的“物”——上党高地潞党参的经济转化与传统再造[J] .青海民族研究,2020,31(1):96-101. 被引量:1
2 张嘉欣.《别告诉她》影像中家园的呈现[J] .电影新作,2020(3):157-160. 被引量:1
3 巫达.物质的“文化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J] .贵州社会科学,2023(12):87-94. 被引量:2
4 王增武,张甜甜.从《荆楚岁时记》看南朝荆楚地区的节日饮食习俗[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0(2):40-44. 被引量:1
5 吴柏玲,阮晓明,赵迎华.浅议导游服务的审美理念[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25-27. 被引量:4
6 单士坤,王敏.民族文化心理与中西饮食文化之对比[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2):122-123. 被引量:11
7 陈运飘,孙箫韵.中国饮食人类学初论[J] .广西民族研究,2005(3):47-53. 被引量:44
8 江歌.包头稀土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J] .稀土信息,2006,12(2):22-23. 被引量:2
9 傅强,王辉.浅谈在2008年奥运会市场中的中西方饮食文化[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3):111-113. 被引量:7
10 胡国光.略论舟山海鲜饮食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J]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5-18.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73
1 何长文.中国古代分胙礼仪的文化蕴含[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49-53. 被引量:4
2 阎云翔.家庭政治中的金钱与道义:北方农村分家模式的人类学分析[J] .社会学研究,1998(6):76-86. 被引量:92
3 萧放.中国传统风俗观的历史研究与当代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1-40. 被引量:44
4 高成鸢.论饮食文化在世界学术体系中的地位[J] .中国烹饪研究,1995,12(3):1-7. 被引量:5
5 陈运飘,孙箫韵.中国饮食人类学初论[J] .广西民族研究,2005(3):47-53. 被引量:44
6 徐新建,王明珂,王秋桂,徐杰舜,彭兆荣,邓启耀.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关于饮食人类学的对话[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6):83-89. 被引量:39
7 罗志田.《中国传统的负面整体化:清季民初反传统倾向的演化》,《中华文史论丛》第72辑(2003年4月).
8 《论维持国货》,《大公报》1912年6月1日.
9 八六九五五部队理论组、上海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注.《尉缭子注释》,《治本第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63-64页.
10 姚伟钧.《商周饮食礼俗考论》.李国章、赵昌平,主编.《中华文史论丛(总第7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29页.
二级引证文献13
1 潘国旗,叶菲斐.提倡与推广分餐制的调查与思考——以杭州为例[J] .观察与思考,2021(2):106-112. 被引量:7
2 李永康.分餐与合食:中餐食制社会心理流变下的两张面孔[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4):41-44. 被引量:2
3 李一丁,胡继宽,王祖文.基于大众点评等网络数据分析重庆小面发展态势--以重庆主城9区为例[J] .现代食品,2020(7):213-216. 被引量:1
4 邹赜韬,王慧慧,宋维维.“加大饮食文化”书系及其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启示[J] .地域文化研究,2020,0(3):132-144.
5 任中霞.餐制选择中的身份认同研究[J] .怀化学院学报,2020,39(3):33-37.
6 刘晓洁,宗耕,陈萌山,程书波.疫情下关于分餐制的思考与对策建议[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11):1402-1407. 被引量:8
7 傅灵犀.摩登想象与土洋之辨:民国时期汽水风俗考[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1):112-120.
8 郭戈.喂养新世代:从儿童自主进食看中国家庭的抚育逻辑[J] .社会学评论,2022,10(3):84-101. 被引量:3
9 白中阳.20世纪末以来近代中国饮食文化研究述评[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0(3):41-48. 被引量:7
10 廖新月,蓝希瑜.从饮食文化层视角看重庆火锅之流变[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1(1):63-67. 被引量:1
1 李群.浅谈宴会礼仪[J] .才智,2008,0(5):216-216. 被引量:1
2 陈忠.关于方志敏研究的若干问题[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15(4):47-51.
3 钱庆蘋,孙勃.方志敏的青少年时代[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10(1):42-46.
4 陈学明,唐志全.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几个史实的考证[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14(2):92-94.
5 晓寒.他们是如何上当受骗的[J] .当代矿工,2001(2):27-27.
6 涂新华.简评方志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22(1):13-14.
7 涂新华.略述方志敏的人才思想[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20(1):37-39.
8 彭兆荣.品尝:开放的口味与封闭的道德[J] .百色学院学报,2015,28(5):70-74. 被引量:2
9 李立.江西省党史学会积极开展学术活动[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13(3):67-67.
10 国外宴会礼仪撷趣[J] .领导文萃,1993,0(12):4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