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伽利略传》的“两结合”说起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题记 佐临先生是我们的老前辈,也是我十分敬仰的当代戏剧界的泰斗。尤其是在导演艺术界,他是执掌旗帜的旗手,是勇敢执着的探索者。坊间称曰上个世纪下半叶的“北焦南黄”,指的就是焦菊隐和黄佐临两位先生,这一称号是对他们最好的褒扬。 我与佐临先生接触不多,“忘年”接触而已,但看过不少他执导的戏。早在四十多年之前,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就看他的戏了。印象最深的是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激流勇进》。我还懵懵懂懂地读了《写意戏剧观》,知道了有位叫布莱希特的戏剧家和“间离效果”、“陌生化”等新词。然而,理应正常行进的历史很快地被扭曲了,停滞了近二十年。之后,在一片荒芜的舞台上,戏剧家们重新整装起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于是,大家又将目光投向了佐临先生,想起了被他早就倡导的“写意戏剧观”。1978年,导演艺术家陈颗邀请佐-临先生北上,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他们联合执导了《伽利略传》。“伽利略传》被人们赞誉为20世纪的《哈姆雷特》,是布莱希特戏剧的皇冠。该戏自1943年首次搬上苏黎世舞台,直到在青艺舞台演出之前,已经有24个国家上演了,并一直盛况空前。与其说这出戏在舞台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更应该说是该剧的主题思想发聩振聋,敲响了时代的钟声。《伽》剧不仅在戏剧界激发了艺术创作上的重新思考,也在科学界、学术界引发了热烈的反响。佐临先生等戏剧家的敏锐、智慧和勇气,让这出戏在“乍暖还寒”的季节里亮相,让人们预感到:春天到了,件学的春天即将来临了! 之后,由于一些工作的关系,我与佐临先生有过一些接触。给我留TiE忆最深的一次是在80年代末去沪时,陈颗导演让我去看望一下佐,临先生,针对戏剧舞台每况愈下的态势和剧院创作面临挑战的现状,聆听一下佐,临先生的看法。先生简朴地认为,戏剧的生存环境总是复杂的,它的发展总是有起伏,有高潮,也有低潮。而当时就是:起向低潮,跌向低谷,或者说进入沉积期。并且看来短期内不会走出低谷,而需要八年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舞台也需要在沉积中再发展。佐,临先生的这些看法是冷静、客观和理性的。当前舞台创作的急功近利、浮躁的心态,不正就是近年以来舞台创作的桎梏吗? 本文写于1985年4月初。曾发表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刊《业务资料汇编》(即《话剧》,1985年第6期)上。我企图想从一个不大的视角,作一些关于演出上的读解。这次参与纪念佐临先生百年的讨论,略作个别文字调整,便将此文“充数”也:一是借《伽利略传》舞台,以这个实例,读解佐临先生的戏剧观。二是向导演艺术家陈颗表示怀念:之意。陈颗导演自与佐·临先生一起执导布莱希特戏剧之后,她后期的艺术创作生涯已深深地烙下了佐·临先生戏剧观的印记,并有所发展和创造。她导的《高加索灰阑记》和《三毛钱歌剧》,就是很好的艺术佐证。两年半前,她成功立起话剧《立秋》的即刻,自己却倒在舞台上,画上了自己艺术生命的句号,令人尊敬和感慨万千!在今天这样的时刻,我特以此文,对佐临先生和陈颗导演,一并表示缅怀!
作者 蔡体良
出处 《话剧》 2006年第B10期258-269,共12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