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工程质量》
2006年第11期15-17,共3页
Construction Quality
同被引文献30
-
1李魁星,李铁锋,潘懋.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前景[J].地质论评,2000,46(z1):195-199. 被引量:3
-
2郑廷银,马梦寒,张玉,黄晓章.钢结构住宅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J].钢结构,2004,19(4):30-34. 被引量:14
-
3吴慧娟,曲琦,葛学礼,马东辉.地震高发地区农村抗震能力建设与震后重建[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4,26(5):1-5. 被引量:29
-
4赵飞.论灾民住房恢复重建管理[J].中国减灾,2004(12):47-49. 被引量:1
-
5王轶,王慧玲.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及GIS应用研究[J].勘察科学技术,2004(6):38-40. 被引量:21
-
6张业成,胡景江,张春山.中国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与灾变区划[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5,15(3):55-67. 被引量:44
-
7温守钦,李仁锋,任群智,周洪清,金成洙.GIS技术在地质灾害区划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2005,32(3):512-517. 被引量:33
-
8李贞,周栩.地震次生灾害区划初探[J].山西建筑,2005,31(24):61-62. 被引量:4
-
9谢华利,董事尔,张鹏,何谯.钢结构住宅自身优势及其发展[J].四川建筑,2006,26(4):96-98. 被引量:2
-
10马东辉,贾抒,范继平,李刚,苏经宇.大城市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机制建立情况分析及对策[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29(1):106-110. 被引量:9
引证文献6
-
1王志涛,郭小东,李葱葱.农村房屋震害特点及减灾对策浅析[J].建筑科学,2011,27(S2):90-94. 被引量:3
-
2王国新,孟海燕.村镇灾害评价方法研究初探[J].东北地震研究,2009,25(2):35-40. 被引量:2
-
3罗献燕,赵胜兵.震区未来中小学教学楼的修建结构形式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31).
-
4刘柳,冼巧玲.农村防灾减灾规划: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J].小城镇建设,2010,28(9):51-53.
-
5刘美英.浅议震后重建中推广钢结构住宅的可行性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5):305-305.
-
6杨剑波.提高农村抗震防灾能力的对策与措施[J].山西建筑,2018,44(15):37-39.
二级引证文献5
-
1杨仕升,申志敏,谢开仲,何声.我国村镇砌体房屋震害分析与抗震加固研究进展[J].华南地震,2012,32(3):1-10. 被引量:13
-
2李兵,张云云.村镇房屋震害分析及连云港新农村建设抗震研究[J].江苏建筑,2012(B12):14-19.
-
3马东辉,刘朝峰,王威.村镇防灾减灾规划研究[J].南方建筑,2014(2):20-23. 被引量:4
-
4邹祖银,尚玉珠,谭苏红,王虓阳,曾航.4·20芦山地震灾区自建农房地震前后建造习惯对比分析[J].建筑结构,2015,45(22):34-39. 被引量:4
-
5顿佳伟,吴卓林,冯文凯,张国强,孟睿,陈振雷.某多次开挖边坡治理失效机制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0,18(2):33-38. 被引量:5
-
1葛学礼,申世元,朱立新.村镇抗震: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J].城市住宅,2008,15(6):34-35. 被引量:3
-
2马德金.地球上最古怪的村庄[J].奇闻怪事,2008(3):14-15.
-
3李鹏.张家口市治理沙尘暴的思路及基本对策[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20(1):69-70.
-
4汤彩侠.如何有效提升煤田钻探工艺及工作效率[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15):83-84. 被引量:1
-
5高继宗.如何减少夜震的人口伤亡?[J].城市与减灾,2004(5):29-31.
-
6孙生玉.地震中村镇房屋破坏分析与相应措施[J].今日科苑,2009(2):157-157.
-
7罗太旭.承德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防治[J].河北地质矿产信息,2004(2):20-22. 被引量:1
-
8刘守全,张明书.海洋地质灾害研究与减灾[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9(S1):163-167. 被引量:4
-
9吴开统,李文喜.强余震的灾害评估[J].中国地震,1995,11(4):368-373. 被引量:15
-
10田兴运,王宗侠.西部小城镇建设中抗震设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小城镇建设,2005,23(4):85-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