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6年第11期5-6,共2页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同被引文献46
-
1李介.略论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公平问题[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8(1):90-92. 被引量:2
-
2杨帆.教育公平的理念及其实现[J].教育与经济,1999,15(3):13-17. 被引量:17
-
3郑淮.略论我国的社会分层变化及其对教育公平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50-56. 被引量:56
-
4程晓樵.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跨文化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8-64. 被引量:17
-
5肖建彬.论教育公平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J].当代教育科学,2004(24):14-18. 被引量:13
-
6李义波.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偏好状况研究——对湖北省荆州市J镇的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24-27. 被引量:20
-
7杜静.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及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93-95. 被引量:2
-
8廖清成.农村公共品供给优先序问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4,24(12):247-251. 被引量:30
-
9丁月牙.少数民族教育平等问题及政府的教育政策选择[J].民族教育研究,2005,16(2):17-22. 被引量:21
-
10曾继耘.论差异发展教学与教育公平的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05(6):28-31. 被引量:33
二级引证文献23
-
1胡志平.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财政模式:比较财政体制的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15):29-31. 被引量:6
-
2卢伯春,沈建华.体育明星上大学现象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4):85-87.
-
3唐兴霖,任鹏.转型社会的教育公平研究综述[J].学习论坛,2011,27(7):52-56. 被引量:4
-
4张吾龙,胡德刚,姜宇航,刘文.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体育教育公平性的对比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3):393-396. 被引量:1
-
5孙亚.教育公平话语的积极隐喻分析——以《同在蓝天下——怎么看教育公平》为例[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3):86-95. 被引量:3
-
6刘利平,刘春平.我国课堂教学公平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11):3-6. 被引量:2
-
7陈玲,张建东.国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综述[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2,0(1):219-220. 被引量:2
-
8戴文亮.新公共服务视阈下的基础教育公平[J].理论月刊,2012(4):156-159. 被引量:4
-
9孙亚,窦卫霖.OECD教育公平政策的话语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4):61-67. 被引量:8
-
10戴文亮.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及其路径探讨[J].新疆社科论坛,2013(2):85-88.
-
1周晶.激励在高效课堂建设中作用的研究[J].才智,2015,0(12):53-53.
-
2李成全.美术欣赏在技工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职业,2011(30):93-93.
-
3如何理解教育公平[J].基础教育课程,2008(1):39-44. 被引量:1
-
4吕翠萍.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初探[J].基础教育参考,2007(2):83-84.
-
5袁祖德.培养学生好习惯 打造德育亮品牌[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3,0(2):16-17.
-
6孙丽红.浅谈学困生的转化[J].学周刊(下旬),2010(1):160-160.
-
7周邦全.构建学校的人文管理[J].湖南教育(综合版),2004(11):12-12.
-
8陈向红.科学发展观与素质教育[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09(24):188-189.
-
9毛翼.浅谈高中美术与素质教育[J].金色年华(下),2009(12):30-30.
-
10盛静.以剪纸为例:变味的“非遗”如何传承?[J].中国美术馆,2011(8):127-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