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7-101,共5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参考文献1
-
1茅盾,刚夫.《子夜》是怎样写成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06).
同被引文献79
-
1陈思广.《子夜》的版本流变与修改述论(一)[J].现代中文学刊,2020(1):106-109. 被引量:4
-
2廖久明.论鲁迅逝世后的“文坛领袖”论争[J].现代中文学刊,2020,0(1):28-55. 被引量:4
-
3钟海林.茅盾小说的经济视角和精神内核[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S1):144-146. 被引量:2
-
4刘增人.试论茅盾系列文学期刊——中国现代文学期刊考察报告之一[J].文学评论,2004(4):115-123. 被引量:7
-
5王科.“寂寞”论:不该再继续的“经典”误读——以萧红《呼兰河传》为个案[J].文学评论,2004(4):131-136. 被引量:16
-
6王嘉良.茅盾创作:经济学视角及其意义[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3):86-92. 被引量:2
-
7周兴华.茅盾作家论的盲视之域[J].南方文坛,2005(1):41-44. 被引量:4
-
8朱德发.现代理性话语:茅盾“人的文学”观念建构[J].文学评论,2001(5):32-39. 被引量:3
-
9李玲.易性想象与男性立场——茅盾前期小说中的性别意识分析[J].中国文化研究,2002(2):147-153. 被引量:14
-
10宾恩海.政治文化与茅盾30年代的小说创作[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11):128-132. 被引量:1
-
1龙怀珠.读司汤达《论〈红与黑〉》[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4):35-36.
-
2段平山.逻辑的表达:非此即彼——对胡风与周扬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异质性的一种解读[J].文学评论丛刊,2010,0(2):189-198.
-
3李林茂.白居易为何“转了向”[J].工业审计,2005(6):48-48.
-
4王兵.论胡风现实主义的启蒙意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2(4):68-72. 被引量:1
-
5王向远.胡风和厨川白村[J].文艺理论研究,1999(2):58-64. 被引量:3
-
6金一.中韩早期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起源及关联——兼论中国早期现实主义理论对韩国的影响[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5):74-79. 被引量:1
-
7李淑霞.谈王安忆写实主义小说观[J].理论学刊,2005(7):120-122.
-
8关于别林斯基“非自觉性”观点的争论[J].文艺理论研究,1981(1):184-184.
-
9曾萌.胡风的主题观及其主题先行思想试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10):112-114.
-
10张利玲.试论《庄子》的乡土想象(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6):3-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