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社会共生”与“社会和谐”——评胡守钧教授新著《社会共生论》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胡守钧教授在《社会共生论》中,从社会存在论角度首次提出了“社会共生”的概念,并从人性论的思路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共生的机制——“斗争与妥协的互动”。“社会共生”是“社会和谐”的事实前提和基础;承认“社会共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前提,而构建“和谐社会”又是为了社会能更好、更合理的“共生”,这些集中体现了胡守钧教授提出“社会共生”和“社会共生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
朱贻庭
机构地区
华东师范大学
出处
《探索与争鸣》
2006年第11期78-80,共3页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关键词
社会共生
和谐共生
胡守钧
和谐社会
分类号
C912 [经济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1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8
同被引文献
31
1
郭湛.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5(3):32-38.
被引量:357
2
田耕.
社会学知识中的社会意象——Doxa概念与布迪厄的社会学知识论[J]
.社会学研究,2005(1):60-83.
被引量:21
3
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如何深入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
.领导科学,2006(19):4-5.
被引量:1
4
戚攻.
社会转型·社会治理·社会回应机制链[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6):109-114.
被引量:23
5
王雪冬,张彭松.
共生、宽容与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理念[J]
.唯实,2007(4):33-35.
被引量:2
6
张永缜.
共生社会进化观论纲——一种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阐释[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3):262-266.
被引量:1
7
贺凤.
布鲁尔的社会意象及其知识观[J]
.前沿,2007(7):204-206.
被引量:1
8
胡守钧.社会共生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9
胡守钧.走向共生[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10
王志海,单波.中国体育教练员[J].2000(2):32.
引证文献
5
1
马燕.
从社会共生论看中国社会转型[J]
.商业时代,2010(16):4-5.
被引量:3
2
郭修金,胡守钧.
我国教练员与运动员社会共生关系的基本要素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7):37-41.
被引量:12
3
陈怀远.
社会共生理论的建构矛盾与创生前景[J]
.江汉论坛,2016(3):134-138.
被引量:3
4
褚凤.
社会共生视角下中等收入群体主要责任研究[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4):91-94.
5
杨强.
体医融合助力高校生健康素养水平提升的路径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5):27-30.
二级引证文献
18
1
张红.
竞技体操教练员与运动员人际关系研究[J]
.体育视野,2022(3):145-147.
2
郭修金,胡守钧.
我国教练员与运动员社会共生关系的演化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2):34-37.
被引量:5
3
刘苗.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进程中的困境和出路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2,2(28):88-88.
4
赵斌,朱爱芳,张信波.
社会共生理论视域下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剖析[J]
.当代体育科技,2014,4(11):194-195.
被引量:2
5
黄鹏.
我国职业篮球教练员与运动员共生关系变迁因素调查与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22(6):52-53.
6
武小龙.
城乡共生式发展:从病态到常态[J]
.学海,2014(6):30-36.
被引量:12
7
郭宇刚,夏树花,张忠秋.
国际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研究现状、热点和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4):31-37.
被引量:6
8
姬姗姗,王英春.
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心理学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6(4):87-91.
被引量:2
9
周唯.
优秀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J]
.科技资讯,2017,15(22):208-209.
被引量:1
10
王智,董蕊.
追求卓越表现过程中的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对我国个人项目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访谈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18,54(5):94-100.
被引量:5
1
王贤卿.
论道德的共生功能——社会共生论视角下的道德功能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2009(5):125-129.
被引量:1
2
张桂华.
社会共生——和谐社会的发展哲学[J]
.博览群书,2007(1):98-103.
被引量:2
3
曹嘉懿.
传统道德不可随意解构——访复旦大学教授胡守钧[J]
.现代领导,2012(3):18-19.
4
胡守钧.
社会共生论[J]
.湖北社会科学,2000(3):11-12.
被引量:13
5
许斗斗.
从事物之“理”到“格物”至善——王阳明“四句教”的社会存在论阐释[J]
.抚州师专学报,2001,20(1):22-24.
6
詹石窗.
道教人格修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
.中国宗教,2005(10):24-25.
7
张敏杰.
期待忏悔[J]
.观察与思考,2009(14):54-54.
8
李程.
老子的为官之道[J]
.领导文萃,2014(11):38-40.
9
段钢.
共生视野下的社会发展[J]
.学术月刊,2008,40(9):16-21.
被引量:6
10
曾凡跃.
实践与社会存在之比较探微——兼评社会存在论[J]
.长白学刊,2008(6):4-8.
探索与争鸣
2006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