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人民论坛》
2006年第11B期51-51,共1页
People's Tribune
同被引文献37
-
1徐冬根.最基本的法现象不是权利和义务而是权利和权力——评童之伟著《法权与宪政》[J].法学论坛,2004,19(4):110-112. 被引量:3
-
2于善旭.论我国《体育法》对人权的保护[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1(3):3-9. 被引量:18
-
3体育,公民的权利[J].新体育,1995,0(10):6-6. 被引量:5
-
4韩大元.宪法文本中“人权条款”的规范分析[J].法学家,2004(4):8-13. 被引量:131
-
5童之伟.人权入宪的价值[J].法学家,2004(4):25-28. 被引量:18
-
6夏勇.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2004(5):4-23. 被引量:127
-
7吕世伦,张学超.“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一种法哲学上的阐释[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11(1):85-102. 被引量:59
-
8孙立平.和谐社会重在机制建设[J].中国改革,2005(4):1-1. 被引量:11
-
9秦前红.宪政视野下的中国立法模式变迁——从“变革性立法”走向“自治性立法”[J].中国法学,2005(3):42-48. 被引量:70
-
10林来梵,季彦敏.人权保障:作为原则的意义[J].法商研究,2005,22(4):64-69. 被引量:84
二级引证文献21
-
1陈玉忠.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阶层特征与体育需求[J].体育学刊,2010,17(11):54-57. 被引量:21
-
2纪志敏,贾文彤,郝军龙,石磊.体育法伦理基本问题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3):16-20. 被引量:1
-
3范冬云,刘礼.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客体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6):99-102. 被引量:1
-
4齐延平,于文豪.中国人权法学研究的多学科实践面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7-76. 被引量:7
-
5张鹏,戚俊娣.“体育权利”研究反思与立法选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3):234-238. 被引量:12
-
6井厚亮,韩勇.体育设施标准对全民健身发展的制约及对策——基于体育标准与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关系的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3):239-244. 被引量:8
-
7韩永红.我国体育运动基本权的宪法建构[J].体育科学,2014,34(1):28-33. 被引量:6
-
8程华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体育权利的法律保障[J].体育与科学,2014,35(1):125-128. 被引量:4
-
9马德浩,季浏.论保护我国女性体育参与权利的意义与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42-45. 被引量:8
-
10蒙雪.我国体育立法价值取向研究——兼论现行《体育法》的修改完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1):56-58. 被引量:3
-
1朱新林,卫立浩.论我国国家公务员的基本权利保障[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2):84-87. 被引量:1
-
2王硕.公务员基本权利保障的思考[J].理论导报,2009(3):39-40.
-
3明国辉.执政方略——依法治国[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04(5):11-13. 被引量:1
-
4王中英,李光辉.港澳台地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分析[J].行政管理改革,2014(4):66-71.
-
5王怡红.公民的信息权及其保障[J].政法论丛,2003(6):51-52. 被引量:1
-
6王玉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几个理论问题(下)[J].政法论坛,1990,8(4):3-4.
-
7李寿初.法律的形式合理性[J].上海人大月刊,2015,0(8):51-52.
-
8黄伟.论统筹区域发展的金融立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3):91-95.
-
9陈敏莉.两种社会保障观与政府责任的定位[J].理论月刊,2010(11):144-147.
-
10张贵成.论法的概念[J].法学评论,1985,3(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