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4-36,共3页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参考文献5
1 Block,J.H.Diffcrential premises arising from differential socialization of the sexes:Some conjectures.Child Development, 1983,54:1335-1354.
2 Reznick,J.S.Prespectives on Behavioral Inhibi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71-91.
3 苏林雁 李雪荣 等.独生子女行为及情绪特点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1):19-20.
4 陶国泰,邱景华,李宝林,曾文星,徐静,DeborahGoebert.独生与非独生儿童心理发展的纵向分析:南京的十年追踪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210-212. 被引量:31
5 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 .中国社会科学,2000(6):118-131. 被引量:183
二级参考文献22
1 浙江医科大学人口所独生子女课题组,高文力.关于独生子女健康、学习和生活状况的调查[J] .人口学刊,1992,14(6):40-44. 被引量:9
2 风笑天,张小天.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特定环境[J] .社会科学辑刊,1992(5):33-37. 被引量:9
3 张其博,肖福兰,曹亚光.独生子女成长状况初探[J] .人口与经济,1987(1):21-23. 被引量:2
4 肖福兰,张其博.关于小学独生子女教育情况的调查(上)[J] .人口与经济,1982(1):43-46. 被引量:12
5 杨东平.代际冲突和独生子女的一代[J] .青年研究,1997(12):6-9. 被引量:16
6 郝玉章,风笑天.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的现状——对湖北省五市镇593名中学生的调查分析[J] .青年研究,1997(8):7-15. 被引量:19
7 胡荣.父母眼中的独生子女——关于厦门小学生行为、学业及家庭教育的调查[J] .当代青年研究,1996(4):18-21. 被引量:12
8 刘云德,王胜今,尹豪,古清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研究调查报告[J] .人口学刊,1988,10(3):17-21. 被引量:22
9 鲍思顿,范彤妮,杜芳兰.中国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学习成绩和个性特征分析——根据吉林省长春市1987年调查资料[J] .西北人口,1989,10(4):35-44. 被引量:10
10 万传文,范存仁,林国彬.五岁至七岁独生和非独生子女某些个性特征的比较及性别差异的研究[J] .心理学报,1984,16(4):383-391. 被引量:17
共引文献221
1 杨晨,李胜巧,杨丽,张体苑,林海波.昆明市某普通高中毕业班学生抑郁障碍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 .心理月刊,2021(11):11-12. 被引量:1
2 吴鲁平,宋雁慧.中国特色青年学科建设的两次转进及创新发展[J] .青年探索,2020(2):5-15. 被引量:3
3 任启晗,罗婷俐,胡军生.儿媳不如儿子孝顺吗?——当代城市成年人孝道状况以及老一辈孝道行为的影响[J] .老龄科学研究,2019,0(10):3-14.
4 李源源.独生与非独生个体的幸福感差异分析——基于CGSS(2015和2017)数据的实证分析[J] .调研世界,2021(6):12-19. 被引量:3
5 任秋梦,范明林.全面二孩政策下大孩角色社会化研究[J]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2021(2):93-111.
6 许传新,许若兰.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实证研究[J] .人口与经济,2007(5):39-44. 被引量:66
7 罗国芬,邓喜芬.寄养:到底有什么影响——农村初中寄养子女群体社会化状况调查报告[J] .青年探索,2002(6):7-11. 被引量:8
8 熊志云.浅析体育运动对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影响[J] .运动,2012(6):136-137.
9 阳翼,卢泰宏.中国独生代消费形态实证研究:意义与方法[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8):9-13. 被引量:14
10 郭玉琴,王中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个性特征的比较研究[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0(21):87-88.
同被引文献10
1 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5):322-327. 被引量:956
2 Chen,X.,Rubin,K.H.,&Li,D.(1997).Relation betwee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ocial adjustment:Evidence from Chinese children.Developmental Psychology,33,518-525.
3 Masten,A.,Morison,P.,&Pelligrini,D.(1985).A revised class play method of peer assessment.Child Development,21,52353.
4 “男生危机”已成“全局性问题”[N].新华每日电讯,2012-07-05(5).
5 高文斌,王毅,王文忠,刘正奎.农村留守学生的社会支持和校园人际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1):791-794. 被引量:39
6 岳龙.男生性别弱势:教育现代性的内在危机[J] .教育发展研究,2010,30(15):43-47. 被引量:16
7 张海芹.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韧性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5):613-614. 被引量:25
8 张海波,杨兆山.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适应问题分析[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3):72-75. 被引量:5
9 李香贵,毛颖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适应分析:教师因素[J] .中国教育学刊,2012(7):25-27. 被引量:2
10 杨兆山,高鹏.农村寄宿制学校低龄学生的适应问题与对策——基于中西部三省区的调查[J] .现代教育管理,2012(7):37-41. 被引量:27
1 张婵,盖笑松.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理论模型与反思[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72-175. 被引量:15
2 高慧治,俞爱宗.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吉林省延吉市为例[J]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5(4):21-23. 被引量:2
3 高丽,于冬.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研究:现状思考与展望[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52-156. 被引量:13
4 张囝囡.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行为适应的影响[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1):38-39. 被引量:4
5 李万和.改变教学行为适应课改要求[J] .大舞台(教学与艺术),2009(12):57-57.
6 刘永芳,李海垒,田歆.学校欺负对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J] .教育科学研究,2005(1):26-29. 被引量:3
7 高世全,何琪蕾,周东怡.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新生学业适应教育探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7(4):52-53.
8 杜思佳,张春兰.不同学校类型新市民子女学校适应的比较——基于洛阳市的调查[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5(18):190-191.
9 吴文.论青少年学校适应问题[J] .学园,2014(24):194-195.
10 方柳.高职大学生的学校适应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 .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9(6):128-129.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