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新”之所在
出处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3-4,共2页
Journal of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1蒋迪.真理的自我表征和客观阐释——本雅明历史哲学的认识论基础[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8(2):50-55.
-
2回到马克思,厘清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访孙伯癸教授[J].哲学动态,1999(11):2-5. 被引量:7
-
3臧佩洪.历史的提问方式如何可能─—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性质[J].哲学研究,1997(3):16-21.
-
4陈玉霞.怎样看待阿多诺与后现代哲学的异同[J].理论探讨,2011(5):67-69.
-
5南英丽.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4):12-14.
-
6刘放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问题的几点思考——从对西方近代哲学的批判继承的观点看[J].学术研究,2002(1):26-33. 被引量:3
-
7李天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研究综述[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5(2):60-64.
-
8顾伟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体系性”否定[J].学术研究,2014(4):8-12.
-
9孙伯鍨,张一兵,仰海峰.体系哲学还是科学的革命的方法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质的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1997(6):27-33. 被引量:30
-
10李楠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本原则和内在精神--兼评教科书体系哲学的客观化倾向[J].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3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