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民族论坛》
2006年第10期11-13,共3页
Minzu Tribune
同被引文献40
-
1郭树勇.两岸互动与国家认同的重建[J].博览群书,2005(6):4-9. 被引量:3
-
2刘光曙.从氐羌族系南迁看云南海贝文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5(2):50-52. 被引量:3
-
3张光直.新石器时代的台湾海峡[J].考古,1989(6):541-550. 被引量:27
-
4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6):17-21. 被引量:301
-
5莫世祥.台湾近代反日独立运动中的国家认同问题[J].台湾研究集刊,1995(2):33-40. 被引量:9
-
6刘国深.试论百年来“台湾认同”的异化问题[J].台湾研究集刊,1995(Z1):95-102. 被引量:17
-
7尹章义.“台湾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历史的观点[J].台湾研究,1994(2):4-16. 被引量:7
-
8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5):136-147. 被引量:499
-
9焦天龙.东南沿海的史前文化与南岛语族的扩散[J].中原文物,2002(2):13-16. 被引量:10
-
10郝平.尊重文化多元 坚持文化自觉 提升中国的软实力[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23(2):19-20.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4
-
1王俊.城市边缘散居民族认同研究——昆明西郊白族的案例[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20(1).
-
2连子强.论对台传播整体格局下的民间传播[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24-29. 被引量:5
-
3连子强.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与对台传播观念转型[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34-141. 被引量:3
-
4林丹霞,张丽玲.内地西藏班学生学习生活适应性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西藏中职生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5(5):32-34. 被引量:2
-
5李雯楠.基于汉文化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探究[J].科技资讯,2015,13(15):231-231. 被引量:1
-
6刘相平.论历史记忆的重构与台湾的“去华夏化”——兼论“文化台独”者的思维逻辑及路径选择[J].台湾研究,2017(3):1-12. 被引量:6
-
7陈文华.海峡两岸文化认同的现实考量与因应之策[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7,7(6):61-70. 被引量:1
-
8黄勋泉.台湾宗亲会和台湾大陆同乡会国家认同价值探析[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1):54-59. 被引量:3
-
9卞梁,马津润.“台湾地区认同”的复合定义及演变由来: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J].台海研究,2022(2):26-36.
-
10张亮.论“形势与政策”课“台湾地区问题”教学中情感目标与实践目标的结合[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3,35(7):22-27.
-
1王菊.李绍明的彝族社会学思想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8(3):69-74. 被引量:5
-
2柴振荣.怎样建立同领导的关系[J].管理观察,1994,0(8):58-58.
-
3日山.云南省和红河州社会学会联合召开1990年年会暨民族社会学专题研讨会[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3(2):111-111.
-
4朱惠芳,焦艳.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民族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宜春学院学报,2014,36(2):28-32.
-
5许尚锋,沈念梓.突出重点 抓好落实 将关爱女孩行动推向深入[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9):26-27.
-
6彭卫,孟庆顺.谈史学研究的趋势[J].社会科学辑刊,1987(4):72-74.
-
7张巍.试述费孝通民族社会学研究的视野[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24-129.
-
8曾宪林.科研机构的历史使命[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7,8(4):1-1.
-
9李绍明.论我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1982(4):25-32. 被引量:7
-
10陈之安.复刊词[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