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声无哀乐论”与符号的任意性——兼论音乐符号与语言符号的差异性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自然哲学家嵇康有关音乐美学的一个著名观点。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而感情则是一种主观存在,两者并无因果关系,即所谓“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由此出发,他进一步论述了事物的名称与事物本质的关系,认为名仅仅是主体为了区别相似的客体随意选择的一个符号,并没有实际意义。这就说明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作者 齐效斌
出处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6年第4期44-49,共6页 Journal of Further Education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22

  • 1卞之琳.徐志摩选集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 2[瑞士]费尔迪南·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 3[德]黑格尔著.朱先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 4Kayman, Martin A. The Modernism of Ezra Pord: the Science of poetry[M]. Hound mills: Machilan Press LTD, 1986.
  • 5[美]伦纳德·迈克.音乐的情感与意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 6[美]马克·伊万·邦兹著,周映辰译.西方文化中的音乐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7[法]R·巴特著,董学文,王葵译.符号学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 8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 9杨恒达.象征主义·意象派(理论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 10张讴.世界电视史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