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寻根》
2006年第6期80-87,共8页
Root Exploration
同被引文献12
-
1焦晨霞.豫西剪纸艺术的题材与意趣[J].美与时代(美学)(下),2005(12):59-61. 被引量:5
-
2陈伟.民间剪纸艺术的表现与表达[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8(3):156-158. 被引量:7
-
3赵志生.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文化价值的再认识[J].内蒙古艺术,2004(2):55-58. 被引量:6
-
4张爱朋.谈卢氏剪纸的创新与发展.见文研新录[J].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04.
-
5张道一.燕尾裁春[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
-
6李滔,刘伟敏.剪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
7徐寅峰,朱林.河南南沟剪纸——丢失在角落的艺术[J].广西轻工业,2009,25(7):113-114. 被引量:1
-
8陈甸.美在民间——中国民间剪纸与民俗文化初探[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11):153-153. 被引量:5
-
9员旭敏.中国剪纸第一村——南沟村独特的剪纸文化探析[J].美与时代(创意)(上),2013(8):36-38. 被引量:1
-
10杨烨.“知其白,守其黑”——南沟村的黑色剪纸艺术研究[J].文艺争鸣,2014(12):205-208. 被引量:5
引证文献7
-
1徐寅峰,朱林.河南南沟剪纸——丢失在角落的艺术[J].广西轻工业,2009,25(7):113-114. 被引量:1
-
2朱林.南沟剪纸艺术分析[J].广西轻工业,2011,27(1):106-107.
-
3刘薇.河南民间剪纸与地域民俗[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9):124-125.
-
4库琪.试论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弘扬[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2):176-177.
-
5孙晓毅,张晨阳.地域文化影响下的豫西民间剪纸艺术探析[J].艺术生活,2015(2):75-77. 被引量:2
-
6黄永健.传统豫西剪纸技艺的现状与发展研究——以南沟村剪纸为例[J].装饰,2017(11):29-32. 被引量:8
-
7郭新生,高丽.豫西剪纸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初探[J].中国包装工业,2013,21(8X):71-72.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16
-
1朱林.南沟剪纸艺术分析[J].广西轻工业,2011,27(1):106-107.
-
2孙晓毅,张晨阳.地域文化影响下的豫西民间剪纸艺术探析[J].艺术生活,2015(2):75-77. 被引量:2
-
3崔永敏,任新光.基于商品化需求的面塑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包装设计研究[J].设计,2019,32(13):17-19. 被引量:3
-
4岳星.三门峡地区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应用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2019,0(6):75-76. 被引量:1
-
5李玉洁.豫西剪纸文化在现代室内软装饰设计中的运用[J].绿色环保建材,2020,0(1):89-89. 被引量:2
-
6杨程,李丹.蔚县剪纸与广灵剪纸比较研究——源起、工艺、纹样与现代发展[J].美术大观,2021(2):130-133. 被引量:2
-
7孔伊凡,郑喆,石伟红,任鑫娜.豫西捶草印花工艺调查及纹样分析[J].丝绸,2021,58(11):121-126. 被引量:7
-
8史英豪.豫西剪纸文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造纸信息,2021(12):81-82. 被引量:1
-
9叶方,胡亚玲.豫西民间剪纸的造型语言[J].大众文艺(学术版),2022(3):29-31.
-
10公希萌.探索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以民间剪纸课程为例[J].天工,2022(10):42-44. 被引量:1
-
1蒋跃.生成与流变——读《黄宾虹画语录》有感[J].美术观察,2015(3):105-107.
-
2陈艳如.胡琴源流考[J].艺术百家,2004,20(2):99-100.
-
3杨晨.《春江花月夜》源流考[J].北方音乐,2011,31(10):112-113.
-
4代茹.四川洋琴源流考[J].音乐探索,2001(1):44-47. 被引量:2
-
5李云集.应物象形源流考[J].美术观察,2010(12):110-110. 被引量:1
-
6张春秀,胡海容.“傀儡”源流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32(6):111-114. 被引量:1
-
7吕洪静.初探唐代“拍”的时值——西安鼓吹乐源流考之一[J].中国音乐学,1987(4):42-47. 被引量:5
-
8张铁苏.我也样样有[J].词刊,2012(5):31-31.
-
9石顺义,张卓娅,王祖皆.包子、剪子、锤[J].歌曲,1998,0(3):17-17.
-
10常春城,唐新安.石头剪子布[J].儿童音乐,2012(2):38-38.
;